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夏白领兴起“热暴走”这能让人的耐热能力提高
“热暴走” 提升机体应变能力
  • 2012年08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三伏天的烈日下,一些都市白领兴起了“热暴走”。在38℃甚至40℃的高温下,“暴走族”每天上下班或午休时走上1个小时,甚至周末也要走上3个小时,走完后个个都说“很爽!”
  人体运动时,总的产热量最多可比安静时高出10-15倍,何况还是在烈日下暴走,为何参与者还会说“好爽”?
  对此,有专家说,运动中体温升高的同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散热过程也加强了。这时血流加快,皮肤血管舒张,分配到皮肤的血量增加,并大量泌汗,直至运动停止后仍继续一定时间。因此,经常在高温环境条件下运动,不仅会感觉很爽,还能让人的耐热能力提高,改善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
  三伏天的烈日下,一些都市白领兴起了“热暴走”。
  上海,38℃甚至40℃的高温下,“暴走族”每天上下班或午休时走上1个小时,甚至周末也要走上3个小时,走完后个个都说“很爽!”
  北京,“暴走族”拟定10-15公里的路线,在周末“暴晒、暴走”。“暴走”成员纷纷说:“随着3-4小时高强度行走,可以燃烧脂肪,缓解压力。”
  “热暴走”考验人的心肺功能,“热暴走”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是人人都适合吗?
“热运动”调动了
散热机制

  上海的“暴走族”只在论坛上公布集合时间、地点和路线,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参加者大部分是公司白领,年龄多在30岁左右,有的人已经参加过100多次了。到达目的地时,所有的人都大汗淋漓,纷纷喊“好爽!”
  人体运动时,总的产热量最多可比安静时高出10-15倍,何况还是在烈日下暴走,为何参与者还会说“好爽”? 
  对此,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教授孙飙说,其原因是,热环境中,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主要是依靠汗液蒸发的方式来散热。而人在运动时,所需要的氧气与血供增加,心肌收缩会加强,心排血量也会增高。这样,血流加快,血管扩张,带出了更多的水分,降低了人体的体温。
  专家说,人体是恒温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中枢性热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作用,正常一般为37℃,在这个温度下,能够让机体新陈代谢复杂的化学反应固定在最佳状态。
  因此,暴走后大汗淋漓,将体内环境的温度稳定在37℃,人自然会感到很爽了。
“热暴走”锻炼
机体调温能力

  北京的一名白领说,“以前我的耐热性很差,在烈日下走上10分钟就会感到头晕目眩。所以以往夏天都躲在室内,根本不敢出门。今年,我在男朋友的带领下加入‘暴走族’。我每天以快走的速度上下班,几乎每天都要暴走1小时以上。入了伏仍然走,这两天的酷热没有让我感觉不适!”
  杭州的一名白领则说:“我从去年就参加‘热暴走’活动了,今年经常出差,参加得不多,但我觉得我的耐热能力仍比较好。”
  “暴走族”为什么会有“耐热较好”的感受呢?
  原来,体温调节是人体的一种调节功能,这是个自动控制系统。每个人的“体温调解能力”是不同的,而运动可以增强这种能力。
  孙飙教授说,这是因为,运动时肌肉的物质代谢急剧增强,产热量大增,虽然经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加强了散热过程,但仍然落后于产热过程,因此体温升高。一般情况下,中距离赛跑后腋下温度可升到37.5℃,长跑后上升到38.5℃,激烈运动时肌肉温度甚至可达41℃。
  运动中体温升高的同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散热过程也加强了。这时血流加快,皮肤血管舒张,分配到皮肤的血量增加,并大量泌汗,直至运动停止后仍继续一定时间。因此,经常在高温环境条件下运动,能改善人的体温调节能力。
“热暴走”
提高了耐病能力

  一名“热暴走”参与者说:“以前我是一个‘易感者’,谁有点儿不舒服都会传染给我,自从我去年参加了‘热暴走’,今年春天,办公室里许多人都感冒了,我却没有被传染。”
  为何会如此呢?这也和“体温调节能力强不强”有关。
  孙飙教授说,这首先要了解人受凉了为什么会生病。
  首先是酶的作用。人体新陈代谢离不开酶,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最主要的特性是温度特性,也就是说,酶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起到催化作用。如果人体受凉了,体内温度变了,酶的生化作用变了,造成机体新陈代谢紊乱了,人就会生病。
  再就是病菌的作用。引起感冒的病菌其实就存在于我们体内。在人体内环境和免疫力均正常时,它们只能算“机会致病菌”。但是人若受凉了,改变了有益菌和“机会致病菌”之间的平衡,病菌趁机作乱,再加上人体免疫力又去忙着对付内环境发生变化后的种种状况,人也就会生病了。
  如果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强,机体就能主动适应环境,即使环境温度突然发生变化,也能很快进行调整。如此一来,就能有效地保持内环境温度上的恒定,就能有效起到防病作用。
  此外,暴走的运动和一些有氧运动一样,极大地提高了机体的心肺功能,提高了免疫力等,这样也起到防病作用。
“热暴走”时大脑会
分泌“快乐激素”

  专家还说,“热暴走”时感受到的快乐也有助身体散热。有研究发现,神经递质在体温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在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出“快乐激素”多巴胺,而多巴胺有让外周血管舒张等效应。血管舒张了,血流加快了,散热速度相应也就加快了。
  在网上论坛中,不少人都发帖分享自己的抗热训练方案。如太极拳、武术、高温瑜伽、户外自行车、羽毛球等,都被专家归为较适宜进行的耐热训练方式。
  网友“1888”曾尝试在下午最热的时候,把家里的空调和电扇都关了,在房间里做45分钟的运动:“出了一身汗,感觉也没那么热了。”
老人和儿童
不宜练习高温运动

  许多“暴走族”“热暴走”的运动强度都很大。北京的“热暴走”,拟定的是10-15公里的路线,暴走3个小时;上海“热暴走”的步速一般是每小时10公里。
  一个周末,上海某媒体的一名记者为采访“热暴走”,跟着“暴走族”走了全程,到达目的地时,他感到“腿脚一阵酸疼”。
  孙飙教授说,虽然暴走的运动技巧性低,但也要遵循渐进的原则。这名记者是初次暴走,一次走这么远的路,还很不适应。
  “热暴走”,最好是渐进佳境,先以“慢热型、强度相对不大”的项目来达到发汗目的为佳。比如,每天可以抽出1小时进行室外活动,根据天气情况,选择气温在25℃左右、湿度在70%以下的环境进行散步、跑步、体操、拳术等项目,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发汗的程度,以提高机体的散热功能。从春天开始,坚持到夏天,方能适应“热暴走”。
  耐热训练不能简单理解为在高温下运动。真正的耐热训练应该是通过运动,加强人体的心肺功能,从而提高身体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因此最好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时控制运动负荷。
  若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最好不要“热暴走”。因为此时主要散热形式是出汗,心肺工作量加大,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加,相应的心肌供血也会增加。
  另外,老人及12岁以下儿童也不宜练习高温运动,因为孩子温调功能较差,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以致排汗不畅,散热较慢;而老人的耐热能力亦较成人低,这两类人在高热环境下容易中暑。
  更重要的是,做完“热运动”后,补水一定要做到位。因为这时身体各个器官需要的供血量增加,心脏负担也很重,可能造成胃等器官血液供给跟不上。如果这时大量饮水,无疑会增加胃的负担。正确的做法是在运动开始前喝一大杯水,在运动的过程中也应该及时补水!
      (据《扬子晚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