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海首日,本报4名记者凌晨全程跟踪捕鱼
一网收上来,失望写在渔民脸上
  • 2012年08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收获太少,渔民小心翼翼摘下为数不多的战利品。 本报记者 郭建政 赵金阳 摄
□时间:1日凌晨3点 □地点:西口村渔港岸边 别人睡梦中,渔民风浪里
  1日凌晨,记者跟随出海渔船,风浪中往返6小时,体会了将一条鱼从深海捕回岸边的艰辛。
  一条五六米长的渔船解开船锚,渐渐驶离海岸,轰鸣的马达声打破了夜的沉静,小渔船开始远离周边的大型捕鱼船。
  几十个渔民在别人的睡梦中早早起身,迎来他们一天中最繁忙的生活。“天一亮,鱼贩就到港口来收鱼,趁夜打鱼是惯例了。”渔民徐家敏曾多次出海打渔,对渔民的生活规律熟稔于心。
  按照出海路线,徐家敏开着船,离海岸越来越远,慢慢地看不到岸边建筑了。往来的渔船分布在四周,成了夜里一个个黑点,看不清轮廓,只看到各色小旗漂在海中。“这些小旗是渔民用来做标志的,可以划分各自捕捞区域,以防混淆。”徐家敏说。
  差不多同时,渔民夏鹏远也开着船出海了,他将两块分水板分别从船身两侧扔下,然后将拴着渔网的绳子放下,开始撒网。一到了捕鱼期,他们全家人每晚都要从凌晨两三点忙到清晨八九点,完成出海捕鱼的全过程。
□时间:凌晨4点-5点 □地点:西口村渔港近海区 无风三尺浪,颠簸中前行
  古人说人生三样苦:捕鱼、打铁、磨豆腐。随着渔船开始进入深海区,捕鱼的孤寂和不易,让人感受越来越明显。在一片苍茫之间,船在风浪中,颠簸得越来越厉害,记者开始感到肠胃的不适和黑夜带来的心悸,唯有远处的几只渔船给人带来安慰。
  由于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近海可捕的鱼已经越来越少了,普通渔民去捕捞的海区越来越远,风险也越来越大。在微弱的光线中,可以看到渔民们黝黑的胳膊,粗大的手掌和布满皱纹的脸庞,从中能领略到他们的艰辛和不易。
  记者看到,不远处的渔船上,一对夫妻正在捕鱼,丈夫穿着墨绿色的衣服,外面罩着一件宽宽的胶皮外套,妻子则是暗红色的上衣、胶皮手套、水鞋。由于受不了风浪起伏带来的晕眩,她不时伏在船栏杆上呕吐。
  “渔民就是风里来浪里去的,即便晕船也得出海!”徐家敏说,渔民很难睡一个完整的觉,必须在早上抵达海岸,因为鱼贩会早早等在那里,去晚了,鱼不是收满了,就是很难要上好价钱。
  “开海捕鱼的时候,差不多每天的日出都是在海上看的。”夏鹏远说,干一天活儿挣一天钱,除非天气不好,否则他们会天天出海。相比陆地的夜晚,渔民们更熟悉海上的夜晚,像海边捕鱼的鸟一样。
□时间:清晨6点-7点 □地点:西口村渔港深海区 撒网半天,只有小鱼和爬虾
  清晨时分,一位渔民开始收渔网,只是上面一条鱼也没有,零星有几只小爬虾。渔民们露出失望的神情,把渔网往船上随手一扔。
  “早上的收成怎么样?”听到记者的疑问,渔民回答说,从收上来的几张渔网来看,今年本地的海鲜明显减少了,不用说鲅鱼,就是海鲫鱼、小黄花鱼都很少见。
  第一只渔船没有鱼,第二只还是空网,第三只仍然只有爬虾……记者连续跟踪了3只渔船,都没有看到鱼的踪影。
  早上7点左右,第4只渔船打上来4条小鱼。虽然没能打上多少鱼,可是这只渔船的船长还是决定返航,“海鲜生意新鲜要紧,越晚就越不值钱。”
  半个小时后,又有一只渔船将渔网拽了上来。渔网内只有小鱼、爬虾和小蟹。
  “哎!没捞着什么东西,这些都不值钱,活爬虾上了船大多数都死了。”这只船的一位渔民继续收网,另一个渔民开始把海鲜分拣出来,上岸后可以卖不同的价格,剩下的细小杂鱼随手扔进了海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