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蓁山隧道本报记者实地探访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烟台境内13座隧道全开工本报记者 张琪 李大鹏
  • 2012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有山东高铁第一隧之称的蓁山隧道外,工人们在加紧施工。 本报记者 郭建政 赵金阳 摄
  来自四川的罗制只有21岁,为了6000元的月薪,他每天都要带着防尘面罩工作。 本报记者 郭建政 赵金阳 摄
  只有3岁的周裙跟随父母一起来到烟台,与工人们生活在一起。 本报记者 郭建政 赵金阳 摄
  水泥罐车出去拉水泥,工人们难得坐着休息一下。           本报记者 郭建政 赵金阳 摄
  隧道外的一名工人大汗淋漓。 本报记者 郭建政 赵金阳 摄
  在周全的宿舍里,绳子上挂着工作时穿的衣服和各种生活用品,地上的桶和脸盆常用来洗澡。 本报记者 李大鹏 摄
◎编者按◎
  你看,你看,城市的脸悄悄地在改变!烟台蓝色经济大幕开启,一批批城市重点项目将崛起在你我身边。城铁穿越烟台,新机场助力腾飞,旧居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实体大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烟台城市发展的强力引擎已经开启,将带动烟台步入城市发展快车道。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大型系列策划城变——“亮点烟台”,将为读者带来烟台城市发展变化的全面解读。
  2日,烟台市区最高气温达30℃,湿度很大,但青烟威荣城际铁路蓁山隧道的建设者们,依然在挥汗如雨。
  中午11点19分,在隧道入口处,工人周全和冷志林带着安全帽走出隧道,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紧贴在身上,他们正要回宿舍洗澡。
  宿舍离隧道不远,是一排简易板房,住了7个人。床铺是一个大通铺,分为上下铺。因为有一对夫妻,下铺用帘子隔开,分成了两部分。
  吃饭的事由工人周先的妻子一人负责。早晨3点大家进隧道,一般不吃饭,午饭和晚饭以土豆和西红柿为主,标准是每人一顿一个土豆,周先3岁的女儿周裙也住在这里。
  下午4点,记者随工作人员进入隧道,才过了十多分钟,就全身冒汗。工作人员说在隧道里,湿度特别大,很容易出汗,隧道里还有大量粉尘,很多工人带着防毒面具,每位工人的头盔还有定位芯片,安全在这里是第一位的。
  下午5点,当记者再次来到周全的宿舍时,贵州老乡正坐在一起吃饭,土豆、白菜、芸豆和米饭,虽是简单的饭菜,他们吃得特别香,时不时夹菜给周裙吃,作为这里唯一的孩子,她是大家的开心果。
  据了解,目前烟台市境内隧道13座全部开工建设,大桥特大桥98座其中63座开工建设。今年年底路基将基本成型,2013年铺轨到烟台,2014年全线基本达到通车条件。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成后,烟台至威海、青岛、济南和北京的直达旅行时间缩短至0.5小时、1小时、3小时和5.5小时,对青烟威三市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