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类垃圾桶挡不住乱投放
市民有意识没习惯,垃圾分类遇尴尬本报记者许君丽王帅
  • 2012年08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一名市民在指导自己孩子分类投放垃圾。 本报记者 王震 摄
  在统一路、公园路等街道附近,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原来统一橙色的垃圾桶旁,又多了绿色、黑色等颜色的垃圾桶,上面写着“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字样。虽然标识明确,路人却经常混淆。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垃圾分类回收,很多市民都很赞同,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小区: 标志很明确,还有人乱投放
  6日,记者来到竹岛办事处观海小区,这里一共有4组垃圾桶共24个,按不同颜色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等。在新威附路45号楼旁的6个垃圾桶里,3个橙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里盛放着卫生纸、塑料袋、蔬菜果皮等垃圾;标注“塑料”字样的蓝色垃圾桶里面放有磁带、废纸、衣物等;绿色可回收垃圾桶则洒落着一些过期药物、酸奶瓶等;黑色有害垃圾桶仅有两节电池。小区其他垃圾桶里,也出现垃圾“混搭”的情况。
  在古陌路44号楼附近,绿色、蓝色垃圾桶里面是相应类别垃圾,但黑色有害垃圾桶则堆满了生活垃圾。记者发现,其实在这些垃圾桶上的标注其实已经做了明确说明: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废织物等;塑料包括瓶罐、塑料袋、塑料纸等;有害垃圾包括各类型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涂改液瓶、油漆桶等。
  该小区物业经理夏先生介绍,小区有200余户居民,4组垃圾桶分类投放的话足够大家使用,但仍会有一部分居民错投错放。
市民: 垃圾分类全靠自觉
  古陌苑小区居民孙女士说,自己也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但在家里却没有分类步骤,“提一个垃圾袋到楼下,怎么分类?”孙女士坦言,“哪个垃圾桶的盖开着就扔哪儿”。
  记者走访发现,在可回收及收集塑料的垃圾桶里基本没有纸张、瓶罐等。在统一路附近的一环卫工人说,垃圾桶里的纸张、瓶罐根本“留不住”,垃圾回收站能回收的垃圾基本会被捡走。“可回收垃圾桶空着的时候,就会有人往里扔不同类垃圾。”
  住在宫松岭路附近的郭先生说,由于附近没有分类垃圾桶,所以不清楚具体的垃圾分类项目。他说:“用多个塑料袋分装垃圾,未免太麻烦了,需要在家里将其一点一点分开。”
  “即使分类了,分类后的垃圾最后是不是一锅处理了?”郭先生认为,大家应从源头即家里将垃圾分类,但目前试点阶段,要求没有分类垃圾桶的小区分类垃圾并不现实。
生活垃圾多被焚烧,有害垃圾处理难
  市民分类垃圾难做到,那处理环节做得如何呢?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同垃圾有不同的垃圾车不定时收集,不可回收垃圾每日清运,有毒有害垃圾则半个月左右一回收,可回收垃圾则有物业自己处理。对于未分类的一些垃圾,垃圾车并不具备分类功能。
  据悉,威海市日产生活垃圾总量已超过700吨,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威海市城市环境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目前,从市区运到垃圾处理厂的生活垃圾,首先进入垃圾坑,进行脱水,然后经过焚烧进料口进入三段炉排,进行烘干、燃烧、燃烬,最终形成炉渣。生活垃圾燃烧处理后的炉渣,较原生垃圾在体积上可以减少80%,炉渣可以填埋处理,也可以再利用,用于生产一些建筑材料。
  但是,对于电池等有害垃圾,环翠区环卫局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威海市还不具备处理废旧电池的能力,由于废旧电池处理成本比较高,以往回收的废旧电池集中封闭处理,待积攒到一定数量,将送到青岛等地进行统一处理。
硬件条件不完善,垃圾分类仍在探索
  面对很多市民对于垃圾分类普及的期盼,环翠区环卫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个垃圾桶成本是300元,以环翠区为例,如果要全部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至少需要再投放1000个垃圾桶,也就是30多万的投资,如果全市就更是一笔大数目。”
  目前,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仅在部分小区试点,主要包括环翠楼办事处东北村生活小区、丰谷园生活小区,竹岛办事处观海生活小区、陶家夼生活小区,鲸园办事处古陌苑生活小区等。环翠区环卫局先后在这些小区投放塑料、纸张、有毒有害垃圾桶等200多个,这些资金都是政府出资。
  采访中,工作人员说,目前,垃圾分类收集还在探索阶段,需要市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在投放垃圾桶等硬件方面,一步到位不太现实,只能一步一步来。
□探索:
  引导学生
从小养成好习惯

  为逐步引导市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自2004年开始,环翠区就在市区21所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工作人员免费为校园内每个班级设置垃圾分类袋3个,校园内根据需要,设置4种不同颜色的垃圾分类收集桶,由学校、老师共同引导学生将垃圾分类投放,由各班级当天值日学生负责,将各种垃圾分别投放到各种类别的垃圾桶中。可回收垃圾由学校定期出售到社会回收网络,不可回收垃圾由环卫局负责每日清运,有毒有害垃圾由环卫局定期收集,运送到垃圾填埋场专项处理,从而完成校园内的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同时,工作人员将定期不定期进行分类指导,派专业人员传授垃圾分类收集知识。通过工作人员和学校的教育引导,让更多的孩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以达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影响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一片社区的效果。
  本报记者 许君丽 王帅
餐厨垃圾
或将变昆虫饲料

  餐厨垃圾的回收利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以往,餐厨垃圾被加工成猪、鸡等动物饲料,但“潲水猪”等问题让人们对这一做法并不看好。
  记者从环翠区环卫局了解到,今年,环翠区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考察论证刘玉升教授研发的餐厨垃圾利用无脊椎环境昆虫(黄粉虫、白星花金龟)过腹转化处理技术,通过将餐厨垃圾加工成昆虫饲料,用作农民饲养白粉虫等的饲料,白粉虫可以出口创汇,虫粪又是养猪、养鱼、养鸡等的优质饲料。目前,相关专家正对此方案进行考察论证。
  本报记者 许君丽 王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