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太空就是拓展生存空间
戚发轫院士的航天大视野
  • 2012年08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地球资源正在减少
要向太空拓展空间

  戚发轫表示,航天工程满足的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本能需求,搞航天的必要性也在于地球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这些资源与地球上的资源一样,也是有限的。
  “如果50年以后石油、天然气没有了,100年以后煤炭也没有了,怎么办?”戚发轫认为,中国投身航天工程和空间开发,不但出于捍卫国家安全的考虑,也有拓展生存与生活空间的现实目的。
  太空中有哪些资源?这些可能是普通民众难以直观想象和理解的,戚发轫举出了生动而丰富的例子。例如,有限的轨道资源;地球上不具备的物质资源;太空与地球完全不同的环境资源,这对于科学研究有特别的意义;还有已经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太阳能……
中国2020年要有
自己的空间站

  作为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肯定中国载人航天过去几十年里所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我国离航天强国的差距,更提醒人们要有信心。
  “中国把第一颗卫星送上天时,发射的重量是173公斤,超过了前4个国家的总重量,发射的重量代表了能力,中国是很了不起的。”戚发轫表示,我国的航天事业虽然起步晚,但有了不起的起点。“导航卫星我们有‘北斗二号’,我们在亚洲地区可以有比其他国家的GPS更好的导航。”但在戚发轫看来,“航天”的概念包括载人航天,也包括更广阔的空间探测领域,比如月球工程和深空探测,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航天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戚发轫介绍,到2020年中国建立自己的空间站,还需要突破两个技术:“一个是人在天上生活要吃要穿要喝,需要货运飞船,往太空送东西。还有一个问题,叫做‘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长期输送成本很高,空气要再生,水要再生。”
搞航天不能光靠钱
更重要靠精神

  作为航天事业的领航者,戚发轫对于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所秉承的航天精神深有感触。用他的话说,“搞航天光靠钱不够,更重要的是靠精神。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文化。”
  对于以独立自主为核心的航天精神,戚发轫给出了形象的说明。“(航天研发)所有的东西要靠自己,我们自己的才叫自力更生。”
  戚发轫说,还有一种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当年研发通信卫星的时候,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们频繁、高密度地加班,让国外的科技人员也感到意外,而他们达不到这种程度。”戚发轫表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能取得如今的成就,靠的正是一代代航天人薪火传承的创新、奋斗与奉献精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