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击毙周克华,打死都不信?
  • 2012年08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信任的重建并不容易,既要求官方不断提高公布真相的诚意和能力,也需要社会舆论多一些理性回应。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抢劫杀人案案犯周克华被重庆警方击毙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但质疑的声音始终没有停止。近日,有网友用“有图有真相”的形式推测,认为倒毙在沙坪坝区童家桥的根本不是周克华,而是一名被误杀的长沙便衣警察。为此,重庆警方再次通过官方渠道辟谣。
  为了追捕周克华,重庆公安动员了全城的警力,周边省份也严阵以待,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告破的重案,案犯被击毙时还有目击者,如果说这样的案件都不能得到完全的信任,那么还有什么能不被怀疑?相对而言,提出质疑往往是比较容易的,几张图片加上几段文字推理,几乎没有什么成本,而官方的辟谣却总是被动的,甚至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为辟谣,重庆警方已经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官方发布,重申破案经过,甚至把案件侦破的整个过程公之于众。
  尽管如此,质疑的声音仍旧没有平息,对官方信息的不信任还在像病毒一样传播,民间舆论似乎已经习惯如此,怀疑已经成了条件反射。的确,在之前的一些公共事件中,确实有过官方不成功的辟谣先例,比如前不久安徽庐江为“艳照门”辟谣曾连续发布的两条消息,但最终结果证明,无论照片是PS的说法,还是当事人是昆明市民的说法,这些仓促发布的信息都是失实或者未经认真验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公众对官方信息的怀疑也是正常的反应,从某种程度上讲,重庆警方虽然面临辟谣之困,但究其根源未必仅在重庆。
  在信息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公众的质疑确实有利于真相的公开,有益于官方和民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但凡事都要有限度,过度的质疑就有些过犹不及了,也可能走向反面,比如对周克华案件侦破细节的公布,就可能被一些犯罪分子了解和利用。民间对于官方信息的不信任情绪,也凸显了一种潜在的社会风险。仅仅澄清公众对某个案件的质疑,不过是要官方再费些力气罢了,如果公众对官方发布的其他关系公共安全的信息,也一概不信,那么后果就难以想象了。
  不可否认,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公众的质疑时曾经有过回避、隐瞒的态度,造成了公信力的下降和民间的习惯性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信任的重建并不容易,需要一个双方共同磨合的过程,既要求官方不断提高公布真相的诚意和能力,也需要社会舆论多一些理性回应。回到周克华案件,当重庆警方拿出DNA检测的证据,且长沙警方也否认了便衣警察被误击的传言,质疑者如果没有有力的证据,就应该谨慎地表达自己的疑问。当然,政府部门也应该由此认识到,要习惯公众的质疑并及时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以敌对的态度随意地给质疑者施加压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