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房产税扩容只闻楼梯响
  • 2012年08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征收对象 ●独栋商品住宅 ●个人新购高档住房 ●个人在重庆无户籍、无工作和企业在重庆购房。首套房不会收税,多套房从第二套住房,即便是普通房子也要征 征收税率 ●均价3倍以下收0.5% ●3-4倍收1% ●4倍以上收1.2%   ●起征点为人均60平方米 ●税率按房价高低分档,适用税率暂定为0.6%,但对应税住房每平方米市场交易价格低于上年度新建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2倍(含2倍),税率可暂减为0.4% ●卖旧买新可退税 ●存量房一概不征
撰文/本报记者 刘红杰
  湖北试点房产税成了一出“乌龙戏”。而这出“戏”之所以热闹,与“房产税”三个字不可分。可以说,房产税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刺激楼市神经。
调控关键期,一“试”激千层浪
  房产税在近期为何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呢?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当前的楼市现状密不可分。
  当前楼市正处于调控关键期。购房者看跌的变少,入市积极性明显提高;打折促销的楼盘少了,房价甚至出现小幅抬升。从买卖双方的博弈来看,市场预期已发生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大幅增加,从6月份的25个攀升至50个。房价由“局部上涨”向“普遍上涨”变化的态势明显。
  更为严峻的是,楼市即将进入传统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这无疑增加了调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在大旺季到来之前就出台政策威慑楼市,还是静观其变,看实际成交量再采取措施,这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难题。
  而在近两个月内,中央及各部委、地方政府不断明确调控大方向不动摇,辟谣各种市场传言多达15次。7月下旬,国务院组织的督察组更是分赴各地调研。
  楼市一有风吹草动,必然激起阵阵涟漪。房产税扩容的传闻在当前的楼市氛围下,得到了众多媒体和网民的关注。
  不过,决策层显然没有现在扩容房产税试点城市的打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介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并没有正式下文确定“两湖”为新一轮房产税试点,现在说房产税试点扩容花落“两湖”还为时尚早。“据我所知,在人民大学的培训也与房产税没有直接关系。房产税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慢慢探索,最终以人大立法的方式确立。”

扩容是大势所趋,却总欲说还休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明确表示,今年将适当扩大房产税的试点范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房产税扩容肯定是大方向。
  趋势虽然已定,但具体实施却总是“欲说还休”。其中原因何在?业内人士分析,从程序上说,房产税开征并非是政府层面单方“说了算的事情”,必须通过立法机构来修订法律,或者是经过立法才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虽然房产税已在上海、重庆两市先行“扩征”,但毕竟是以“试点”的面目出现,大规模推进房产税改革缺乏法律支撑。
  另一方面,由于房产税的功能定位尚不明确。房产税给公众的印象似乎只是“打吓”房价上涨的一把“扫帚”,每到房价上涨之时就将其高高举起,公众对房产税的扩征也就缺乏足够的支持。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认为,现阶段我国房产交易过程并不是十分规范,房屋价值评估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我国高达85%以上的房屋自有率,群众能否轻易接受,也是阻碍“普遍征收”的重要因素。
  虽然现在房产税的试点扩容仍是迷雾重重,但山东财经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郭松海认为,“房地产调控应由行政干预逐渐向经济手段和税收手段介入过渡。而我国只在重庆、上海搞试点,范围太小,效果不明显。”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认为,以已经试点征收房产税的上海、重庆为例,无论是针对新购置的房产还是高端房产进行征税,都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房产税试点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会给人们形成一种国家调控房价的心理暗示。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就表示,房产税一旦扩容,对多套房拥有者的心理影响将非常大。
调控需要更多“弹药” 问责有望成调控手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70个大中城市环比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大幅增加。房价再次普涨、中介机构“热火”重现、房企酝酿涨价“蠢蠢欲动”,7月作为传统楼市淡季却呈现“淡季不淡”。
  楼市调控未曾放松,政策口子并未松动,为何7月份的房价依旧上涨?
  地方增收乏力,“地根”放松冲动增加。暗自放松限购、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普通住宅标准调整、发放购房补贴……2011年下半年以来,全国有33个城市以不同方式“微调”楼市政策,“财政焦虑”再次凸显。
  “银根”放松,房企涨价动力加大。上市房企已公布的半年报显示,负债、现金流都在好转。房价预期变动,购房者“加紧”购入。
  随着房价上涨压力加大,地产政策调控已经到了关键之时。“问责”可能在这一轮调控中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
  “没有及时有效的监督和问责,限购可能会流于形式,一些初衷很好的政策也可能扭曲变形。”一些购房者认为,部分城市政府对楼市调控“只见表态,不见效果”“只见口头批评,鲜有问责落实”是造成房价“屡调屡涨”的重要推手。
  多位专家表示,调控“组合拳”涉及多个部门、各级政府,经过此次督察之后,希望能强化执行、监管和问责力度,形成部门合力,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专家认为,针对当前房价上涨压力,政策储备很必要,但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储备政策的副作用,避免误伤和扭曲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开发商也最好“洁身自好”,避免招致一轮更严厉的调控。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