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夕乞巧,女儿们的盛会
  • 2012年08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到了,七夕在民间又被称作乞巧节、女儿节,近年又被赋予“中国的情人节”的称号,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今年七夕,您是跟情人来个浪漫的约会还是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抑或做几样巧果,祈祷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体味七夕,体味坚贞的爱情,也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夕乞巧,从卜巧、泡巧到赛巧,饱含着民间女子对心灵手巧的向往,而拜过织女后,大家一起分享供食的巧果则被幽默的祖母戏称为“馋妮子会”。
  □王绍忠

  “乞巧节”即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说的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会的日子。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有“鸟鹊填河渡织女”的记载;在《风俗通》一书中,也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说法。七夕是传统节日中最富浓情蜜意的一个民俗节日,也是姑娘们最为看重的一个情感节日,它已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乞巧节最隆重喜庆的活动是“供织女”。从前,在我的家乡章丘高官寨、水寨一带,村里的姑娘们在七夕这天头午便为织女扎制“神像”,全身披红挂绿,足蹬绣花鞋、肩披花围巾,安坐于“太师椅”上。待夜幕降临、星斗满天时,众位村姑便把“织女姑”从屋内抬至庭院之中,凡参加礼仪的姑娘们均捧献供品,有沙瓤西瓜、奶子葡萄、寿桃、石榴、糕点……然后,焚香烧纸、跪拜祈福,气氛十分庄重、肃穆。
  乞巧节的“乞巧”,就是姑娘们向织女姑讨教做针线活计的巧妙技法,首先为“卜巧”。旧时,姑娘们把瓜果梨桃,摆放于露天庭院里过夜,会招引来喜蛛吐丝结网,网丝越细、蛛网越圆,便预示讨教来的技艺越巧,反之则为笨拙。
  其次为“泡巧”。七夕这天正午,村姑们每人端一盆清水放置太阳下,然后,把绣花针或谷芽类搁放在水面上,然后观看水底的影像。有的散开像一朵花,有的则细如线,有的粗如椎,成花纹者便为灵巧。
  再者既是“赛巧”。待夜幕降临时,我家的几位侄女穿着靓丽、装扮入时,陆续聚拢于瓜架下,边拜织女姑边柔声哼唱: “天皇皇、地茫茫,俺们请‘七姐’下天堂;不贪你的线,不图你的布,光学你72般巧手艺。”然后,从祖母手中取过一枚钢针,点燃一炷香,借着香顶的微光,看谁能穿针引线,谁先穿上彩线,就算谁乞得了“巧”了。
  在相公庄一带,在蓝色天幕缀满星斗时,姑嫂、妯娌们便相拥在瓜架下,观察“牛郎星”和“织女星”是否相会,是否在倾诉脉脉情话,民间也叫做“瓜棚听情”。但望眼欲穿,侧耳细听,均茫然散场。因此,她们学着旧时的歌谣悲伤地唱道“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年年岁岁空相会,家家院中听哭泣”。
  在章丘老县城绣惠,民间有吃“巧果”的习俗,巧果是用白面加入鸡蛋、白糖和成面团,再用荷花,鲤鱼等印模,制成各种花样,放在鏊子上烙熟即成。七夕夜,拜织女结束后,姑娘们便将其和其他供果一起分享食用。所以,我祖母便把“拜织女”活动戏称“馋妮子会”。
  牛郎织女二人婚配后,惨遭不幸,相望不能相拥。这是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悲剧。为了维护女儿的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在黄河沿岸还有“过七夕、接闺女”,回娘家过节的习俗。
  旧时,在文祖镇青野村、垛庄镇麦腰村等地,有演唱“周姑子戏”(五音戏)、吕戏等地方戏《天仙配》、《井台会》的惯例,也常见有盲翁持三弦、携大鼓,串村走巷,席地为场,弹唱“牛郎织女银河欢聚”的曲艺节目。而今,这一活动已自行消失。但是,品味七夕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对倡导相濡以沫、幸福美满的婚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