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比暴雨更快的是预警
——强降雨下的“上海样本”
  • 2012年08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这是上海市气象预警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日常的一个工作场面。每逢大暴雨来临前,这里紧张得不亚于发生一场战役。
文/片 本报记者 张榕博
  当天,虽然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发布了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但这场降雨还是造成中心城区150多条(段)马路积水,超过1.1万户民居进水,徐家汇等地交通一度严重拥堵。
  而这次,为迎战“海葵”还有之前的台风“达维”,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明确表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第一位是确保人的安全”。上海市内125处下立交区域、历史上发生过积水的120多个点,不仅纳入实时监测,而且还建了排水泵站。
  在台风接连光顾的日子,每天打开电视、广播,微博,甚至手机短信,都有关于预防暴雨台风的信息,路红家甚至连消防和物业都上门了,要求检查空调外挂机是否安全牢固。
  在“海葵”登陆上海前一周时间,台风预警从蓝色、黄色、橙色,到了20日的红色,每一条信息都在各大媒体重复发送多遍,甚至政府部门会指导市民每到一个关节点,具体该去做什么。
  “海葵”来的头一天,静安区新闸路上的韩女士早已响应政府“号召”,提前去超市买好够两三天吃的肉菜。下大暴雨那天,她整天待在家里,一口气看完了5集《中国好声音》。
  8日,“海葵”登陆申城。
  头一天晚上,上海市52个政府部门召开了联动防汛会议,具体部署“海葵”来了怎么办。 
  当晚,上海市火车站综合管理员胡兵接到的指令是,要他“上街帮助车辆行人”,闸北区环卫工人曹国泼的任务是“保证雨水下水道通畅”,从泗洪和临沂过来打工的园林工人吕振州和王秀华的任务是“扶树”。
  虽然有一系列应对,但真正面对“传说”中的台风,老百姓还不是那么镇定,“大风夹杂着暴雨,好像人的情绪跌落到了谷底,然后歇斯底里吼出来一样——‘海葵’来啦!”市民申语然说。
  “我滴神呢,伞根本就撑不住,裙子在风中还算坚强,哈哈,没走光。来上海这么多年,还真没有这种经历。”网友琪琪在博客里描述。
  因为预警准确,许多商家利用这次大雨做起了“广告”——在大街上派送广告伞。
  心情受到影响的还有台湾歌手萧敬腾,现在,他已经被网友尊称为“最精准气象预报员”、“萧龙王”了。
  7月21日,萧敬腾在北京开个唱北京下了大暴雨;8月8日,他的上海演唱会门票正式开售,又赶上“海葵”来了。
  “萧敬腾在哪开演唱会,哪里就要下暴雨。”“有一种精神叫看萧敬腾演唱会!”网友抓住机会娱乐一把。萧敬腾本人不得不发微博澄清:“海葵”登陆上海那天,我人在山东滕州。
  巧的是,山东那几天也是暴雨连连。
“那天,微博上更热闹”
  8日那天是一个工作日,上海不少单位临时放假,所有教育培训班停课。早晨7点多,雨下得很大,路红坐公交车上班,一路上很少看到行人。
  “要看一个城市对暴雨灾害的预警做得怎么样,只要看暴风雨来的时候,滞留在城市道路上的车辆和人员的多少就能判断出来。”这是央视评论员徐慨的一个判断。
  透过玻璃窗,路红看到,一个个橙色的“小蘑菇”晃动着——他们是不停在清理排水孔、防止排水不畅的环卫工人。
  在降雨量最大的闸北区秣陵路附近,环卫工曹国泼和工友负责大约300米长的道路排水通畅。
  在这个只有几百米的“重点防范”路段上,还有市容、绿化、交警、城管、公安以及街道的数十名公务人员。
  闸北交警中队干警洪涛正在值勤,“市委书记已经要求了,‘海葵’来了,不能死一个人。所有的警察都要上岗值勤,不能休息。”
  大树被吹倒、广告牌被吹倒、行人摔倒、车子刮蹭……上海火车站综合管理员胡兵说,那天现场很乱,他到处“救险”,周围还有交警和市政的“机动力量”随时支援。
  “那天雨下得很大,微博上更热闹。”到单位后,路红就立刻打开微博看看暴雨方面的信息。“上海发布”、“上海防汛”、“上海水务”、“上海天气”……几乎每个政务微博都在随时更新暴雨情况和抢险抢修情况,还有不少网友跟帖。
  有网友爆料,“在建的上海中心一处脚手架变形摇晃,万一坠落不堪设想。”这个信息被消防部门捕捉到后,12名工人随即顶着12级的大风,站在上海中心第69层加固脚手架,排除险情。
  “很多网友在网上披露,哪里很危险,哪里树倒了,哪里有人在抢修。”路红说。
  在专栏作者涂子沛看来,这正体现了信息开放在抗灾抢险中的巨大助力。涂子沛是一名信息技术经理人,现居美国匹兹堡,曾在国内政府部门做过近10年数据统计工作。他新近在国内出版的《大数据》一书中阐述,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同时也会是真正的公民社会。气象信息和政务信息时时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其中,形成有效互动,极大提高了抗灾能效。
  网友“5拜拜530”发布信息称,目前上海的所有下立交均配套建设有泵站,一旦出现积水,马上可以强排,大家下桥不用太担心。但上海市防汛办常务副主任胡欣纠正说,由于多条内河正遭遇高潮位,泵站没法及时排水,这才造成了北部地区近400条马路出现积水。
  9日一早,市区已经没有积水,街道全部变干,只有一些被刮倒的梧桐树还倒在路上。
  “一定要看微博才是真的!”路红说,她更相信微博上的眼睛和声音,不过,台风期间,“我包括网友,都很难挑出政府的毛病。”
照搬巴黎,做不到
  25日,上海又迎来台风“布拉万”的考验。
  随着台风光顾上海的,还有一个坏消息。
  8月22日,发表在美国《自然灾害》杂志上的一个研究结果称,位于河流三角洲的全球9座城市,包括上海、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尔各答和鹿特丹等,最易遭受洪灾袭击的城市是上海。
  “这是对我国城市天气预警的一次有益忠告。”有评论称。
  早在4年前,上海市防汛办总结北京奥运会后那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暴雨称,“这场暴雨的强度百年一遇,而城市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已接近极限。”
  事实上,上海市的区域除涝工程排水标准是15年一遇,城镇排水系统为一年一遇,只有机场、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地区达到三至五年一遇标准。
  而媒体在反思北京“7·21”暴雨灾害时提及最多的例子,是东京地下宫殿式的蓄水池和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如果照搬这两个城市的做法,北京客观上做不到。”央视评论员徐慨说,巴黎的下水道是1853年建的,这个欧洲最早开建的城市排水系统,是规划先行的典范。而北京近30年来的城市快速发展造成地下空间饱和,已经失去了预先规划、预先建设、全城提高排水标准的机遇,而且这种困境已经不可逆转。
  这样的困境,同样摆在上海等中国其他城市身上。
  “要改造一个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绝非一日之功,但及时发布信息、提高预警工作的有效性,却是我们立刻就可以反思、总结并付诸实践的。”“7·21”北京暴雨灾害后,涂子沛连夜写了一篇介绍美国如何发布气象灾害信息的文章,强调有效的预警是在既定条件下减少损失最有效的手段。涂子沛介绍了美国国家天气服务局先后推出的电子邮件订阅预警信息服务,开通了推特、脸谱等社交媒体账号,用于向社会实时发布恶劣天气的预警信息,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时效性。
  如今,上海市气象局已经可以通过传真、电视、广播、电话、网站、微博、短信、电子显示屏、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手机智能终端等多个渠道、多种手段发布预警信息。
  上海市气象台微博发布员何振贵说,每天一条气象微博最多可以转发上万次,粉丝看到再转发,这个传播范围就非常广了。
  “海葵”过境后,建立还不到一年的“上海天气”微博粉丝增加了1万,总计达到10万粉丝,而“上海发布”这个政务微博粉丝已经接近200万。
  “政府并没有鼓励我们开微博,不过,这个真的是大家需要的。”上海市气象台另一名首席服务官孔春燕告诉记者,全国气象预警水平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只是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多渠道地发布信息,尽可能地把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出去,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收到,然后,各部门再一起应对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