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高自身文明就是对“非博”的支持
  • 2012年08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石平

  眼看着“非博”倒计时的数字越来越小,我们城市“非博”的氛围越来越浓,枣庄的老百姓越来越清晰和真切地感到“非博”真的要来到了。然而在“非博”到来前夕,笔者在欣喜之余,不由得生发了一些隐忧。
  欣喜的是,枣庄这样一个在全国并不起眼的地级市承办了全国性的非物质遗产博览会;隐忧的是我们在硬件投入上让城市变得漂亮了不少,但我们的文化素养、文明素质不敢让人恭维。“非博”会的举行是一个展示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平台,是向国内外来宾推广枣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机会,当然也是展示枣庄市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和市民素养的窗口。
  漫步在大街小巷,人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行人如入无人之境乱闯红灯,比比皆是;一些驾车人横冲直撞、随意鸣笛、胡乱停车,随处可见;一些膀爷趿拉着拖鞋在公众场合与人摩肩接踵、逍遥自在;一些非法摊贩在大街小巷随意吆喝兜售商品等等,一句话一些人在现今物质生活高度丰富的社会仍然显得匪气十足、狂野不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笔者对此的理解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达,不过还是“文化”二字。文化的实质最终都是为了教育人,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换句话说文化的实质就在于以文“化”人,发挥文化教化人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最初存在着被蔑视、被欺负,被看不起的状况,因为人家总说这些地区是文化沙漠。一些先富起来的地方有钱后,酒吧装饰很洋气,地毯是从国外进口的,既高档又奢华,但是里面的人不太享受这些东西,很多人把烟头扔地毯上,痰也吐在地上。有人说这些地方的人有了赚钱的能力,有了消费的能力,但是却没有文化和品位。
  由此,人们感叹:有一种东西,它虽然不是财富,但它能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它不会因“仓廪实”而自然平淡,但有了它的浸润,便能滋养和睦、和谐。它的名字叫文化。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底蕴,根本的还要看是否保留了比较丰富、质量比较高的历史文化遗存。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人的精、气、神。“非博”会的意义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更在于文以载道化人心,使我们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得到提升。试想,倘若我们的“非博”会办的规模很大,但枣庄人给来客留下的是满身不文明之气,那样,“非博”会将大打折扣。明白了这一点,想必就知道如何迎接“非博”会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