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2012年09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韩爽
  前些年看韩剧,每每看到韩国人把牛五花肉和牛尾骨精心包裹起来作为厚礼馈赠亲友,就会觉得很好笑,直到某日收到一盒包装精美的莱芜黑猪肉,才恍然发觉这些年我们送过的礼物也在悄悄“变脸”。
  记忆中,小时候逢年过节,父母虽时常为走亲戚打点而犯愁,却无需在挑选礼物上花太多心思。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寻常人家可以买来送人的东西无非是点心、罐头、麦乳精等有限的几样。但凡会亲友、看病号,水果罐头是送礼的主打,无论是黄桃的还是桔子的,在糖水里浸泡久了,吃到嘴里似乎都一个味;点心大多是桃酥、“百子糕”(老济南话念“杯子糕”),用油纸包着,拿麻绳拎着。后来出现了铁皮点心匣子,有扁圆形的,也有四方形顶部开洞的,描着花花绿绿的图案,每次家里收到这样的“厚礼”,孩子们总是咽着口水不敢轻举妄动——一盒点心的旅程总有很多站,像击鼓传花一般,只要节日的鼓点不停,最后花落谁家便是未知数。再后来烟酒糖茶礼开始盛行,甭管去谁家串门,买两条烟,拎两瓶酒,便是送礼的“标配”,礼轻礼重取决于烟酒档次。而最近几年,国人送礼呈现出个性化、实用化趋势,以往一统天下的烟酒礼在“送礼送健康”的观念下已退居二线,而过去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诸如柴鸡蛋、山野菜、五谷杂粮等土特产,因为迎合了绿色健康的潮流而身价倍增,变成过节送礼时尚之选。
  节日里常陪父母到乡下走亲戚,去的时候车上装满超市里采购的各式精美礼盒,回来的时候变成满满一后备箱农副产品——新磨的棒子面、新轧的鲜挂面、散养的柴鸡柴鸭……这些乡下随处可见的食材,城里人却稀罕得不得了,一趟下来倒像是捡了大便宜。
  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重视人情关系的作用,而送礼便是打点人情、疏通关系的重要纽带。一般来说,中国人送礼大抵分两种——亲友之间通常遵循“礼尚往来”原则,讲究个对等、平衡,你送我一桶油,我回你一袋米;另一种送礼则是单向的,来而无往型,比如下级给上级送礼、生意场上送礼或是求人帮忙办事而送礼,很少见回礼不说,要想送到对方心里去,还要颇费一番脑筋。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陕西“微笑局长”引发的“名表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微博上立刻有高人跳出来支招:以后给领导送表,一定要送一套三件——真表、假表、淘宝订单,被曝光后可以先晒订单再晒表……虽属笑谈,却足见国人的送礼术已臻化境。
  “有人好办事,有礼好成事”,形形色色的礼品,串起了中国社会风俗人情的独特画卷。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送出去的那些包装华丽的礼品,早已失去了礼物本身的意义,变成了赤裸裸的试金石和敲门砖——官小的给官大的送礼,病人给医生送礼,家长给老师送礼,生孩子要送礼,找工作要送礼,升职要送礼,打官司要送礼……儒家学说中的“礼”日渐式微,请客送礼的“礼”日益兴盛,可其中包含的功利有几斤,真心有几两?是情谊还是交易,礼物还是债务?恐怕只有送礼人和收礼人心里最清楚。
  有道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品的价值无关价格,在于心意。什么时候礼物不再承载这么多的功利色彩,什么时候无须送礼就能遇到好领导、好老师、好医生,中国人才真正做到了知“礼”明义、心安“礼”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