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滨州文化激活清河木版年画
文/片本报记者王晓霜通讯员丁杰辉
  • 2012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王圣亮正在刻版。
  惠民县清河镇木版年画作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很难寻其踪迹。记者走访惠民县,幸寻得鲁北唯一代表性传承人王圣亮先生。王圣亮,1954年5月13日出生于清河镇三村木版年画世家,自幼酷爱美术、书法,更爱清河木版年画。为了更好地保护、挖掘、整理和创作清河镇木版年画,他先后报考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天津业余工艺美术学院。由于他的勤奋努力,自1990年以来,他挖掘、整理、印刷、创作的清河镇木板年画不断在市级、省级、国际级展会上参展并获奖。王圣亮先生一生寻求木版年画精髓的经历,足以讲述木板年画的渊源,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历史。
  走出去、学回来
救活“手艺”

  在失落中寻求再生,这便是前期王圣亮眼中的清河镇木版年画。前期需要走出去,了解木版年画的历史,知其历史、来龙去脉,走访老艺人,又要学习怎么做,这可让王圣亮先生费了不少劲。
  今年58岁的王圣亮在7岁时就跟着爷爷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当时镇上制作木版年画的老人不在少数,但一直以来这些老艺术家们大多数只把这门技术当做求生的手艺,并没有把其发扬光大的意识。后来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思想影响着人们,大量年画古版被砸、被焚毁,除了有些舍不得的老人们藏起了几块刻好的年画古版。清河镇木版年画在文革十年后几乎销声匿迹。
  王圣亮高中毕业之后,从小爱好文艺的他看到农村的文化意识远远达不到就有了想扶起农村文艺的想法。“1978年清河镇有了人民公社,我就在电影队里负责放电影、幻灯片。1985年,我到了清河镇文化站,跟戏曲、美术、摄影等文化形式越来越分不开,就想着把快要绝迹的木版年画重新拾起来,救活这门手艺。我觉得我有这个义务去挖掘并把它传承下去。”
  就这样,王圣亮先生凭借他小时候仅有的记忆开始了他的木版年画寻踪之旅。首当其冲的任务当然是了解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历史。从1986年开始,王圣堂开始走访清河镇的老艺术家们,寻其历史、找其踪迹。到2000年共14年的时间里,他一共拜访了386名老艺术家,总算是了解到一些清河镇木版年画的来龙去脉。
  清河镇木版年画在惠民县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当年清河镇最早的艺人王画三,轻挑着担子一路从天津来到了繁华热闹的清河镇。南来北往匆匆的行旅在驻足待渡的同时,也把四方的财富与文化汇集在这里。王画三,这个贫穷却优秀的农民艺人,带着杨柳青的画风,落户这里,开启了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历史。
  清河镇木版年画最为繁盛时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当时镇上的画店达到了65家,单王氏家族就有38家。清末民初,传统风俗逐渐消退,成为年画没落的根本原因。外来印刷技术更让木版年画的日子不好过。从19世纪末到20年代初期30年的时间里,年画从木版变为石印,再变为胶印,木版意义的年画进入了日渐衰落的阶段,只有一些念旧的老人艺术家们多少还留着一些痕迹。1966年至1976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让这门手艺几近失传。
  了解历史之后,接下来最重要是如何才能把这门手艺“拾起来”。在整个中国来说,四川、安徽阜阳、福建等原本木版年画的名产地早已“人亡歌息”,文脉中断,剩下的只有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等地。王圣亮下定了决心,既然要拾起这门手艺就不能怕困难,“走出去”才能“学回来”。潍坊、高密、平度、聊城……王圣亮走遍大街小巷,发现着不同地区木板年画的特色不同,找寻着清河镇木板年画的差距,一些是跟着学,一些是偷着学,“不同的地方年画风格不同,有些地方是半印半画,有些比较成熟的像潍坊杨家埠已经形成一个文化产业,但相同的是制作工艺,我走出去要学的也是这些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0年的时候王圣堂学成归来,跃跃欲试准备开工。
研究来、研究去
精益求精

  从外地取经回来后,为了打造属于清河镇自己特有的木版年画,精益求精,王圣堂开始拜访清河镇的老艺术家们。与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等地的年画不同,传统的清河镇木版年画只印不画,全部用木版套印,色彩绚丽,粗犷大方。搜寻的过程可谓是历经艰难,由于文革造成年画的痕迹已经很少,很多老艺术家们也不愿意透露一些所谓的“行业机密”,一度造成面临中断的困境。
  “知道我要决心重拾木版年画的时候,家人也不是很支持,觉得我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钱,但我觉得人活一生必须要做点什么,我搞了一辈子的文艺,是怎么也离不开了,必须继续搞下去,而且还要不断研究,精益求精才行。”好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圣亮终于说服镇上的老艺术家们,拿到了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了初步的打算后,最关键的是工具。工具难寻是最头疼的,老艺术家们告诉王圣亮,刻版的木料必须要用25年以上的梨木,因为这样的梨木“柔中有刚、不易断裂”。于是,王圣亮辗转来到阳信水落坡才搜罗到梨木。除了木头以外,刀子、染料、刷子也费了不少功夫。他反复尝试各种工具,能取代的取代,不能的便到其他地方找。刀子是从淄博周村买的;染料跟原来染在妇女衣服的一样,现在只能从化学药品店里买,俗称“品色”;专用的刷子叫“烫子”,是用鬃毛自制的……
  工具准备好了,接下来开始制作工艺,起稿、刻版、印黑、套色、施彩等步骤一步步地来,缺一不可。刻版可是个细活儿,不能急也不能躁,若是不小心刻坏一点,一整块木板就废了,所以这就要求刻版的人书画功底好、有耐心。因为现在少有人做木版年画了,很多工序,细节上都需要自己研究,自己不断地尝试。在尝试中精于专业,在坚持中得以传承。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王圣亮的木版底稿栩栩如生,刻出的版层次分明,质量明显高于一般艺人的作品。 
  制作成成品的木版年画看起来就是薄薄的一张纸,上面印着财神、门神、福娃、关公等题材的画像。虽然纸张并不值几个钱,刻好的版可以印成千上万张,但这前期费劲太大,一刀刀地刻、一张张地印,可谓是费尽了心。
  木版年画所需要的颜色主要有黑、大红、绿、黄、紫、蓝、桃红等,除了刻轮廓的木板之外,一张年画中需要几种颜色就要刻几块木板。通常一张木版年画最少要6块版,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刻画时间最长的一副《炮打日本兵》花了王圣亮4个半月的时间,上面的人物非常精致,每个人的动作、每个人的表情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就这样,靠着前期的学习和木板的搜集互换再加上王圣亮的精益求精,清河镇木板年画虽然风格上并不明显,但在内容上丰富了很多,所以得以“起死回生”。
搞起来、传下去
秉承特色

  但这显然还不够。王圣亮多年的潜心研究只是把清河镇木板年画的原本面目还原而已。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只追寻、还原历史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把木版的灶王爷、门神贴在门上了。想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必须要想办法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开辟新的领域。王圣亮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学习研究,“打造咱自己特有的品牌就得知道咱都有哪些特色,”他学习了兵圣孙武、胡集书会、魏氏庄园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后,终于给粗犷质朴、大红大绿的清河镇木版年画找到了重现辉煌的突破口——那就是以孙子文化为特色,打造出36计、包括赐姓封采、敬献兵书、吴宫交战、经国治军、破楚入郢、飘然归隐6部分在内的孙子文化系列,让这一方水土的精彩在今天重获新生。 
  “算上木头钱、木工费、宣纸、工具等费用,前期要投入约3000元,而做出来的木版年画一张只卖20元,就这样也很少有人买,”年画的实用价值不高,现在很多人过年的时候倒不如去集市上买一张5毛钱的印刷版的年画,不仅便宜,色彩也比木版年画生动。“除了有一些人收藏,一些人当特色礼品送之外,几乎没人买。”虽然手艺好不容易被王圣亮寻得踪迹、珍存下来,但面对只赔不赚的现状,王圣亮不禁又开始头疼。
  王圣亮是有决心、有毅力把这门手艺救活,但是跟他一样想法的人却没有很多。一是市场不景气,清河镇木版年画得不到社会重视;二是前期投钱多,却不见收入,没有市场;三是制作木版年画需要有好的书画功底、有耐心,而这正是现在年轻人所缺少的……面对着摆在眼前的一个个难题,王圣堂一筹莫展。
  幸而在2008年的时候,清河镇政府把这一门手艺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级级地向上申请,清河镇木版年画先后获得了山东省、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作为清河镇的一种文化亮点推出才让木版年画开始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现在清河镇政府会在财力上有所支持,也有计划打造成一个文化产业,一步步地往外推,争取形成一个流水线的产业,好让外人都了解到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多么值得大家珍惜。”除此之外,王圣亮也早在几年前进学校讲课,把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当成中小学生的业余课程,先后去过清河镇的几个小学,去年更是来到了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北镇中学等,“按照这样的方法一定会找到对这么手艺感兴趣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所有都传给他们,就这样传承下去。”
  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提升清河镇木板年画的吸引力、活力,研究如何让别人主动找上门。“打好‘孙子文化’这一品牌是最主要的,定位要高,慢慢来,争取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有我特’,只有这样,才会让所有人认同。”王圣亮也坚信只要坚持做,做大,这门“手艺”就一定会传承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