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读者特意从福山赶来投稿
本报“我与今日烟台”征文活动24日结束
  • 2012年09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9月24日讯(记者 曲彦霖) “终于送到了。”一对老夫妇为了能在活动结束前把征文送达工作人员手中,24日特意从福山赶到报社。截至24日下午4点,本报征文活动圆满结束,感谢广大读者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齐鲁晚报服务烟台已经有近5个年头,为了感谢广大新老读者的支持,本报特开展征文活动,倾听读者与本报的故事。
  活动开展以来,本报陆续收到热心读者寄来或送来的征文。24日,范先生和老伴为了能在活动结束前把征文送到本报,特意从福山赶到报社。由于前段时间不在本地,他们一直到19日才看到征文报道,于是赶紧提笔,写出了他们与本报的故事。
  范先生介绍,他关注本报已经有了10年了。在齐鲁晚报服务烟台5周年之际,范先生特意为本报送上祝福,他希望本报能继续呈现“爱不释手长相随,岂可一日无此君”的可喜局面。 
  同样,为本报寄来征文的广大新老读者都与《齐鲁晚报·今日烟台》有着不解之缘。读者仰福贞老人与老伴曾在2008年报名《齐鲁晚报》征办的“金婚纪念活动”,由于突发疾病,未能如愿赶到现场。这让老人一直耿耿于怀。
  凑巧的是,仰福贞老人的外孙去年参加了本报举办的相亲会,在台上一眼就被丈母娘相中。老人的外孙10月中旬即将举行婚礼,这让老人分外欣喜。在看到《如果有轮椅,我就能上学了》一文后,老人立刻捐出了家中的轮椅。
  一路走来,众多读者见证了《齐鲁晚报·今日烟台》的艰辛成长,征文中有故事,也有祝福。截至24日下午4点,本次活动圆满结束,本报全体员工真诚地感谢新老读者对本报的支持!
□“我与今日烟台”投稿选登 《齐鲁晚报》照亮了父亲的世界
  父亲是一位盲人,双目失明多年。是《齐鲁晚报·今日烟台》给他黑暗的世界带来了光明,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父亲曾拥有健康的双眸,他离开家乡烟台长岛县,应征入伍到安徽。在部队时,父亲喜欢看报纸,《齐鲁晚报》是他的最爱。因为《齐鲁晚报》是他了解家乡变化的一扇窗,更是他消解乡愁的一剂良药。父亲转业后,还自费订了一份《齐鲁晚报》。
  在一次眼科疾患中,父亲的世界一下失去了光明。黑暗带来了痛苦,父亲曾几度想轻生。
  当时,恰好《齐鲁晚报》上刊登了一篇介绍烟台农村一名双目失明的年轻人,克服重重困难走上自学成才之路的报道。父亲从这篇报道中看到了生的希望。渐渐地,他摆脱了消极情绪。是《齐鲁晚报》帮助父亲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并带给他活下去的勇气。以后,《齐鲁晚报》有了烟台版,父亲逢人就说:“这下更好了,我的心跟家乡更近了。”
  父亲说,他的生活离不开《齐鲁晚报》。的确,在我的印象中,《齐鲁晚报》就是他最好的精神食粮。每天报纸一送到,父亲就会催着我给他读报。此时的父亲像一个小学生,凝神静气地听着。
  父亲虽然离开烟台已经20多年了,但他对家乡的发展仍然牵挂于心。每当父亲获悉家乡的变化时,脸上总会洋溢出笑容。记得有一次,报道说家乡修了一条公路,给烟台的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父亲高兴坏了:“这下好了,将来有了车,你可以开车拉着我和你妈直接回老家了。”
  父亲虽然看不见,耳朵却非常灵。有时,我在读报时读错了音,父亲会及时指出,给予纠正。因此,我读文章由开始的磕磕绊绊,到现在发音标准、字正腔圆,很有点电台播音员的味道了。
  这就是《齐鲁晚报·今日烟台》带给父亲的力量,她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父亲人生的航程,照亮了他的世界。    (读者 洪云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