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锤子买卖长远看得不偿失
  • 2012年10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从10月2日开始,全国各大知名景点出现游客“井喷”现象,景区内人山人海。在庐山,上山的几十公里道路变成了停车场;在丽江,找不到宾馆的游客租了帐篷睡在大街上;在华山,近万人因为缆车运力有限深夜滞留山顶……
  对于景区的运营者来讲,八天长假加上高速免费,这是难得的创收机遇,从表面上看,大量游客在此时涌入,确实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游客在路费、门票、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开销,对于景点所在地的经济也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算这笔经济账的时候,游客的感受往往是被忽视的。实际上,旅游是景区与游客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景区有义务给游客提供等值的旅游体验,而人山人海中的旅行,显然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在经历一番痛苦和焦虑之后,游客们难免在临走时留下一句“再也不来了”的誓言。不加限制地将游客引入景区,在短期内确实增加了收入,但损了名声、砸了招牌,把旅游做成一锤子买卖长远看来得不偿失。  
  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每个景区都存在相应的承载能力,一旦过多的人涌入,超过了最佳接待量,旅游体验也会相对下降,既破坏游客心情,也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最终都会反馈到景区的发展上。景区“虐待”游客,游客“咒骂”景区,而这种游客现身说法的感受,通过网络等形式不断传播,很可能给某个景区带来致命的打击。
  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是个长期的过程,景区的管理者也要用长远眼光来面对,不妨根据实际的承载能力,制定相应的接待计划,通过减发门票、网上预约等形式将景区人数控制在合理的接待范围内,以便提供最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把旅客的好评作为景区最好的宣传。
  同时,针对近年来自驾游增多的情况,为了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游客扎堆,旅游方面的政府管理部门,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前发布综合性的旅游引导信息,促进游客向不同的景区合理分流,让人们有更充分的选择空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