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不见,美丽也能印在心里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近一些盲人朋友,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
  • 2012年10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美工课上,盲生们摸着编带花。 李珍梅 摄
  林若飞正在指导盲人球员进行训练。 杨林 摄
  盲人足球队员正在练习带球。 杨林 摄
  盲人按摩师李顺文正在给顾客按摩治疗。 李晓闻 摄
□策划人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多年前顾城的一句诗成了一个特殊人群的一种信念。他们有的从一出生就不知道天空的颜色,有的人因为意外导致世界成为黑色。 
  10月15日,又一个国际盲人日,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岛城四万余位盲人朋友时,却发现,他们的世界并不灰暗。17岁双目失明的姜晓燕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并在2004年拿到了全国首张颁发给盲人的心理咨询师证书;白手起家,付出比普通人多好几倍努力当起按摩店老板的盲人李顺文;还有盲校里,那一双双透过心灵的眼睛指引编出丝带花的手,球场上用耳朵跟随足球飞跑的双腿……他们的世界并不单调,他们在暗夜中仍然努力前行。 
  与此同时,记者调查发现,盲人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希望社会更多爱心人对这个群体加以关注,伸出自己的双手,引导他们走向更便利、幸福的生活。
用手感触看不到的美丽:
摸着学,编出丝带花 盲校学生上手工课,全靠用手摸索
本报记者 李珍梅
  一边认真听老师讲编织的顺序,一边摸编好的丝带花感触其结构,45分钟,盲生们编出一朵丝带花。12日,记者在青岛盲校,与同学们一起上了一堂手工课。作为视觉艺术占主导的手工编织品,如今在盲生中能转为触觉和触觉艺术,实为不易。但老师手把手教,孩子认真听,认真记,一节课下来终于能编出一朵丝带花。 
  “把第二根丝带对折,开口向下……”12日14时25分,记者跟随青岛盲校初三一班学生,一起上了一堂手工课。上课前老师已经帮同学们摆好了凳子,并在每个同学的座位前放好四根丝带和一个编好的丝带花。“因为孩子们自己弄材料比较麻烦,所以每节课都提前给他们准备好,这样能节省时间。”手工课老师原瑞芳说,这一节课,她将教会学生编织丝带花。
  讲述丝带花的编织顺序时,原老师用的最多的就是表示方向和数字的词汇。“同学们听好了,右边有两根丝带,找到下面那根。”原瑞芳每讲解一个编织的步骤,都要重复说好几遍。不仅如此,原老师还把着每个学生的手,教他们感触编织顺序。学生也编得很认真,一边重复念着老师的话,一边慢慢理解并动手做。 
  初三一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有5名全盲生。对他们来说,手工课原本是难度较大的课程,但学生们却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为看不见,编起来真的很难,但我很喜欢动手做这些东西。”学生杨荣亚说。课堂上,杨荣亚认真地听老师讲每一个编织步骤,一点都不敢走神。编织的过程中,她还会时不时地摸已经编好的丝带花,来感受它的形状。
  “手工作品要动手,而且是一门视觉艺术,对盲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原瑞芳说,尽管手工课有点难,但教孩子们编织丝带花、串珠等手工作品,能锻炼他们的空间思维、想象力和审美观。

用耳朵倾听看不到的球场:
听着练,驰骋在赛场 盲人足球队员,用心寻找球门
本报记者 杨林
  虽然看不见,却可以自如地带球、过人、突破、射门,踢出行云流水的足球比赛……他们就是盲人足球队员。14日,记者来到青岛市盲校,感受他们的训练生活。
  14日,记者在青岛市盲校见到了12岁的朱瑞明,因为爱好足球,他报名加入了青岛盲人足球队。朱瑞明练习盲人足球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练习足球时,特别怕跑起来与人撞到。每次走出教室时,双手都要紧紧抓着教室窗户外的栅栏才敢走,一星期以后才敢独立奔跑。跑起来以后,自己有几次被撞得受了伤。
  “盲人足球队员前方永远是不可测的地方。”现任青岛盲人足球队教练林若飞说,盲人足球除守门员外其余4名选手的视力伤残程度都是B1级,即完全丧失视力并无光感。蒙眼跑步会让很多人感到恐惧,所以选拔队员时,敢拼敢撞是最重要的素质。即使选拔出的勇气超群的盲人足球队员,站在场上也会有胆怯的时候。这时教练就会找队员谈话,告诉他们碰撞是盲人足球常有的事情,敢于迈出每一步才会克服恐惧。
  盲人足球的场上总是有“哗啦哗啦”的声音,这是盲人足球内置的6个沙盒发出的。因为加装的沙盒,这种球又硬又重,踢起来也会特别费劲。朱瑞明周一至周五每天都要训练两堂课,周末没课的时候自己还会加练。为了让队员熟悉自己的声音,林若飞训练中会时不时地和队员交流一下。
  作为教练,林若飞空闲的时候翻看国外的盲人足球训练的录像。这些材料就是2004年青岛组建全国首支盲人足球队时,从英国带回来的,林若飞把这个学习过程戏称为“闭门造车”。带着队员们去全国各地打比赛的时候,林若飞还要兼职家长一职:吃饭的时候要打好了端给队员;队员的洗衣粉、牙膏等生活用品他要去买;队员感冒、发烧他要带着去看医生。
  在林若飞眼里,足球本身就是一项枯燥的体育项目,盲人足球更是这样。他带过的队员有因为觉得盲人足球枯燥、吃不了苦而中途退出的,但更多的因为兴趣坚持了下来。最让林若飞欣慰的,是队员们取得的成绩:2009年全国锦标赛第七名、2011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盲人足球第十名。

黑暗中的灿烂故事:
盲人按摩师白手起家路 9年开起两家按摩诊所,生病要跟顾客“请假”
本报记者 李晓闻
  9年时间,盲人李顺文不仅开起了两家盲人按摩诊所,还带出了不少徒弟,他的天虹按摩诊所也渐渐在周边居民区小有了名气。回忆起和妻子一起创业的9年,除了回头客的赞誉,李顺文偶尔也会受到刁难和欺负。不过,越来越忙碌的工作仍然让他欣慰——不少老顾客早就已经离不开这位按摩师傅了。
科班出身,9年开起两家诊所
  “李师傅,我睡起觉来腰还是有点疼,您快给我看看。”14日下午,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来到逍遥二路的天虹盲人按摩诊所,对盲人按摩师李顺文说。“没事,我给你按按就好了。”李顺文让女士趴下,熟练地开始按摩。
  这已经是李顺文开的第二家按摩诊所。10岁那年,家住胶州的李顺文发了一次高烧,由于药物过敏而失明。21岁时,李顺文来到青岛市盲校,学习盲人按摩专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岛,盲人按摩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李顺文毕业后就到广州、深圳的按摩诊所去学习、打工,2003年回到青岛,和妻子一起经营起了他的第一家按摩诊所。
  由于当时行业竞争并不激烈,李顺文的按摩诊所开得还算顺利,员工也渐渐从两三个人慢慢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个人,还开了一家分店,两家诊所共14张床位。如今已经是盲人按摩医师的李顺文带出了不少徒弟,许多年轻盲人都是在李顺文的诊所里得到了第一份工作。
吃一堑长一智,为防风险再进修
  接触的顾客多了,偶尔也会遇到麻烦。几年前,李顺文的一个新徒弟接待了一名颈椎有陈年旧疾的女顾客,按摩得非常卖力,顾客临走时也觉得非常满意。没想到第二天,这位女顾客找到李顺文店里,称自己睡完觉后手臂发麻,颈椎动都不敢动了,并坚称是在店里按摩所致,要求李顺文给予赔偿。因为怕影响生意,老实巴交的李顺文最终按照女顾客的要求,赔给她5000元钱。
  但是这名女顾客并没有消停,不出一个月,她又找到李顺文,索要6万元的误工费。这可把李顺文激怒了。“我开始跟她分析,她的伤属于旧疾发作,并没有证据能说明是我们的按摩师给按坏的,然后我还找过公安部门帮忙。”李顺文说,他觉得这名顾客欺负残疾人。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也让李顺文长了个心眼,从此之后,凡是复位、矫正一类可能出现风险的治疗,李顺文必须亲自操作,2009年,他还特地到北京、天津专门进修了这类技术。
口碑渐起,生病先跟顾客“请假”
  “我预约的是今天下午3点,从今天一大早我就盼着来见李师傅了。”正在做按摩康复治疗的张女士说,她的腰椎疼痛也属于老毛病,还在德国看过医生,不过检查不出任何问题。经过同学介绍,她才找到李顺文的诊所,两次治疗就让她觉得效果很明显。
  “干这行主要靠的是回头客,口碑、名气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李顺文笑着说,如今他的两家诊所每天早上8点开门,一直营业到晚上9点,全天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有些做过小儿推拿的,孩子半夜发烧、生急病了,父母急得没办法就给我打电话。”李顺文说,虽然每天下来都很累,但是每次接到这样的求助或咨询电话,他还是会很耐心地给孩子父母出主意。
  “前一阵子小孩感冒发烧的多,我一天要给二三十个小孩推拿,结果把我也传染感冒了,我躺了一个礼拜才好,把顾客都急得不行。”李顺文开玩笑地说,每次他自己生病或者有事,总要先跟顾客“请假”才行。
心理咨询结合按摩手法 国内首位盲人心理咨询师,想要帮助人的身体和心灵
  本报10月14日讯(记者 董海蕊) 姜晓燕17岁眼睛失明,24岁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33岁考出心理咨询师证书,成为国内第一位盲人心理咨询师。最近,她关掉了心理咨询室,重新回到按摩岗位。13日,记者见到了姜晓燕,她告诉记者,她的梦想是把心理咨询和针灸按摩结合起来,让人没有身体的疼痛,也少了心理的烦闷。
  17岁那年,因为化学药品溅入了眼睛,姜晓燕双眼失明。1995年,24岁的姜晓燕考入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我学习的是中医针灸按摩。”姜晓燕说,1998年毕业后,她回到青岛,在漳州路开了一家按摩店。在工作的时候,姜晓燕发现很多残疾人有心理问题,对身体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生理疾病。2003年3月,姜晓燕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的学习。2004年6月7日,姜晓燕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证书,33岁的她成为我国首位盲人心理咨询师。
  2007年12月,姜晓燕在瞿塘峡路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第一位来咨询的人是一位女士,是感情问题。”至今,姜晓燕还记得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后进行的第一次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师需要很长时间的历练和生活积淀,所以一开始进行心理咨询,心中也没底。”姜晓燕说,随着来访者数量的增加,她对心理咨询工作越来越游刃有余。与此同时,她还在青岛大学教育与研究中心担任心理咨询师。
  由于大多数人对心理问题不重视,前来中心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并不是很多。姜晓燕说,在2011年,她将心理咨询室关闭,把工作重心放到了按摩店的工作上。
  虽然心理咨询工作受挫,姜晓燕并未受到影响。“我的梦想是将中医针灸按摩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她调整了工作重心,把心理咨询室关闭了,从以前偏重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调整到中医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方向。
  对于今后的路,姜晓燕说:“一个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心中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有多大,心就能走多远。只要坚持一步步走下去,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
他们的世界需要更多关注:
盲人阅读障碍多 盲文书籍图书馆仅有600册,图书市场上更难觅
  本报10月14日讯(记者 吕璐) 藏书120多万册的青岛市图书馆,盲文藏书仅600册,这类图书在市场上也基本买不到。岛城四万余名盲人朋友正在面临“无书可读”的尴尬。 
  14日下午,周日的延吉路市图书馆内,不少借阅室里人来人往,供盲人阅读的残疾人借阅室里却是冷冷清清。偌大的残疾人借阅室内,只有管理员小乔在整理书籍。在阅览室,记者看到《红楼梦》、《老人与海》等中外名著,以及针灸、按摩、文学、经济、实用技术等各类书籍都整齐地摆在架子上。小乔介绍,每年只要出版社出新盲文书,市图书馆一定抢先订购,每年会更新十到二十余册新书,目前图书馆的盲文书籍藏书已从2002年开建残疾人阅览室时的200多册增加到现在的600余册。 
  图书馆里的盲文书太少,市场上的盲文书更是难寻。13日,记者在青岛市书城、利津路文化市场了解到,这些地方几乎都不卖盲文书。书城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盲文书太有针对性,市场太小,而且盲文书籍成本较高,很多盲人朋友负担不起。 
  据介绍,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出版盲文书籍的综合性国家级专业出版社是中国盲文出版社,平均每年出版盲文书百余种,平均每年书刊总印数不到十万册。
  青岛市盲校韩胜昔副校长介绍,近年来,盲人阅读的途径、与外界接触的途径都比以前多了很多,比如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等,但是纸质的畅销新书的盲文版并不多。为了帮助更多热爱阅读的学生,盲校每年都会选两本新书翻译并刻制成盲文书,虽然如此,依旧无法满足盲人的阅读需求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