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论如何特色差异的文化,总会在信息冲击中慢慢消散
挡不住的变迁
  • 2012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高密民艺四宝之茂腔。
  高密泥塑艺人聂希蔚在给泥老虎上色。
本报记者 周锦江 赵磊
  在《红高粱》里,莫言曾经这样形容高密的东北乡:“这里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为人们刻画出一个极有个性色彩的高密乡村。
  如今,随着和外界的交流日趋频繁,莫言笔下的东北乡早已发生巨变,虽然很多人更愿意留住她原来的模样,但刻意为之的文化保护,却远远抵不过文化变迁的自然力量。  
  不再剪纸的剪纸之乡
  红高粱,曾经一度是东北乡,是高密的象征。如今这里虽早已寻觅不到火红的高粱地,但一路上成片绿油油的菜地,和农民晒在地上金灿灿的玉米棒,仍能显示出这片土地的原生态和富饶。
  高密剪纸的主要发源地在潍河东岸,即今之井沟镇、柴沟镇。自明初至今,潍河东岸近百个村庄,几乎村村有剪纸能手,多数妇女有剪纸手艺,甚至有些男人也剪艺不凡。今井沟镇河南村的范祚信,柴沟镇前曹戈庄的齐秀花已成为高密剪纸艺人的代表人物。
  沿着一片晾晒着的玉米,记者走进了东李家村。作为非遗剪纸基本用材红纸基地,现在的东李家村几乎已经看不见剪纸的踪影,仅剩的只是跟所有农村一样的门上的对联和福字。
  78岁的仪老太太是从一里多外的仪家村嫁过来的,她年轻的时候,东李家村大多数人都会剪纸,甚至她的娘家那边,也有不少人会剪纸。而几乎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都会在窗户上贴上剪纸的窗花。 
  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家种地,一个在村头做着年画的小买卖。之所以是卖年画而不是卖剪纸的原因,是因为儿子根本不会剪纸。其实,即使在整个村里,会剪纸的老艺人都已经找不出几个来了。
  以前,窗户都是纸糊的,在上面贴上剪纸,显得喜庆,也丰富了单调的农村生活和风景。但是,不用说现在,就是上去十年,这个村里就已经找不到哪怕一块纸糊的玻璃。一面面玻璃窗,窗明几净,往上面贴剪纸的“煞风景”之举,自然再也无人肯做。
  “贴上了就不好弄,不容易擦干净。”仪老太太的想法,既然换了玻璃窗户,剪纸就不用再往上贴了。在记者询问剪纸的基本用材红纸的时候,仪老太太往西一指,“你们去西李家村找找吧,他们那边有。”
  高密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根据史籍和民间传说推断,高密剪纸艺术约产生于蔡伦造纸后的东汉时期,发展兴盛于明初。东汉流行厚葬之风,剪纸的最先雏形是办葬事所用的“纸钱”、“招魂幡”等。根据需要,其用途逐渐扩大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花样百出,技艺越来越精巧。明初,大批移民来到高密,带来了各地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精湛技艺熔于一炉,铸就了高密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
  高密剪纸常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来创造形象,特别是表现人们所喜爱的动物植物。如顽童骑在鸡背上的《童骑雄鸡》。老猪气喘吁吁地拉着大车走的《老猪拉车》,毛猴翘着二郎腿、口含烟管、装模作样的《猴子吸烟》,还有《牛耕地》、《闲牛倒嚼》中的老牛等,都具有夸张而不失真实,想像奇特但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特色。
“茂腔”的坚守
  在高密还流行着一种地方剧种,后被称为高密的“主旋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好此剧。
  在方言义有家里就有数十张茂腔光盘,没事儿的时候泡上一壶茶水,把碟片放在VCD里听上一段,不少片断还会跟着哼唱。
  茂腔这一地方剧种自产生、流传、发展至今,虽历经数百年,但名称确定的较晚,1954年,华东地区组织戏剧观摩演出时才由组委会正式命名为“茂腔”。此前,人们多称作“周姑子调”或“肘鼓子戏”、“冒腔”等。由于该曲调的明显特点是尾音“打冒”,“冒”与“茂”音同,取“茂”是愿该戏发展茂盛。因此将其名称定为“茂腔”。
  “云秀英下马站在路旁,一伸手拉住了我的八郎,拉住了我的将军杨八郎,咱朝的事情对你讲讲……”每逢周一、三、五下午,在高密市小康河边上经营布店的李桂彩都会放下手里的生意,雷打不动的与茂腔票友们一起排练节目。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之所以为了爱好连生意都撂下,都是因为她心中那剪不断的茂腔情结。
  对今年62岁的李桂彩来说,她人生中最得意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做衣服、经营布店,二是唱茂腔。前者让她发家致富,后者让她心灵愉悦。说起李桂彩与茂腔的缘分,还要从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说起。
  李桂彩的老家是高密市井沟镇尹家庄村,她的童年和少年正赶上全国困难时期,由于家里姊妹多,经济拮据,她一天学也没上过。但天资聪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劲头的李桂彩,从小就显示出了对茂腔的浓厚兴趣。“那时候俺家旁边就挨着戏班,一得空我就跑过去看人家排戏。别看我大字不识一个,但那些戏词我听几遍就能记住,加上我有一副好嗓子,戏班的老师也都喜欢教我。”李桂彩告诉记者,尽管很喜爱茂腔,但迫于生计,16岁那年,她学起了服装裁剪。“我一个亲戚到青岛学习过,没事我就跑去看她剪裁、画图,然后回家琢磨。”就这样靠着自学,她学会了量体裁衣。刚开始,她免费帮邻居做衣服,凭着心灵手巧,李桂彩做衣服的水平越来越高,来找的人越来越多,很快成为十里八村的红人。
  结婚的时候,丈夫买了台旧缝纫机,让李桂彩高兴了好一阵子。婚后的李桂彩除了拾起做衣服的老本行外,还和丈夫一起在乡间集市上卖起了布匹,靠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经营头脑以及吃苦耐劳劲儿,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桂彩就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1991年,李桂彩把家搬到了城里,先后创办过缝纫学校、租赁柜台卖过布匹,生意都做得风生水起。后来,她用多年的积蓄在小康河边买下一套门头房开起了布店,历经16个年头,一直经营到现在。
  多年来,为了生计李桂彩虽然不得不放弃了成为茂腔演员的梦想,但心中的茂腔情结却一直不曾放下。“茂腔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市里重视了,民间唱的多了,我这心里也开始痒痒了。没事就哼两句,也和一些茂腔票友们凑到一块练习,老伴和孩子都很支持。”2009年,李桂彩在儿子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高密市第二届茂腔电视大赛,凭着优美的唱腔和过硬的表演手法,她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虽然因为其他事让她错过比赛时间与获奖失之交臂,但那种舞台上的感觉让她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从那以后,她一有空就找上茂腔票友们,一起过把戏瘾。连裁衣服、卖布的时候都忍不住哼唱两句。
  2011年,李桂彩报名参加了“夕阳红金蛙杯·国际艺术节系列大赛”。她为参赛做了精心准备,不但登门拜访了高密茂腔前辈焦桂英,还自己设计了参赛服装。通过海选、复赛,她硬是把高密茂腔一路唱到北京,并获得比赛的最高奖——金蛙奖,成为大赛上的“草根”明星。李桂彩说,获奖虽有点出乎意料,但茂腔带给她的快乐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些文艺演出活动,即使搭上功夫、没有报酬,我也乐意参加。等过几年我不开布店了,就到处去唱唱,不为别的,就为图个乐呵。”
  现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于茂腔的保护发展更加重视,制定优惠政策,为剧团发展保驾护航。最近,又组织专业人员创作以除氟改水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现代茂腔戏。特点即优势,高密茂腔剧团凭着自身的优势,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声誉,常演不衰,平均每年演出数百场,并将26出茂腔戏制作成光盘在全国发行,很受群众喜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密文广新局局长邵春生说,现在高密还选出40名少年在潍坊艺校专门学习茂腔,并联系高校让孩子们学习文化课。保守估计茂腔可以在50年内不失传。
刻意的保护
难挡文化交融的力量

  严格来说,高密文化从大的范围来说属于齐鲁文化、孔孟文化、儒家文化,但是由于地理原因,也造成了各个地方的民间风俗、民间文化的细节差异。
  高密不仅仅是和青岛不同,和胶州都不同,例如口音都不一样,在节庆方面,还有婚丧嫁娶等民间风俗、文化的细节方面,都有一些不同。莫言提到,曾看过一个语言学家的分析,越是交通不便的地方,方言越多,语言种类越多,就是一个族群一个族群地都在各自慢慢发展自己的东西。而随着交通日益便利,信息发达,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这种过去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就会逐步地被同化掉。
  莫言认为文化中的风俗这种东西的形成,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封闭、交流少。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在呼吁保护文化的差异性,但是这种保护是人为的,不论花多么大的力度,也不如自然形成的那么有力量。
  “按说,高密从地理上来讲和青岛距离一百多里路,很近,但是30年前,50年前,很多村里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村庄,县城都来不了,青岛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遥远的存在。村子里在上世纪60年代只有一个人到过青岛,去了一趟青岛成了他半生的荣耀。一坐下来就要给我们讲他去青岛的经历:他能把高密到青岛的火车站的站名倒背如流,背过来再背过去,我们都感觉这个人真是了不起。他上过楼房,我们没见过楼房是什么样子;他见过公共电车;他见过海边四季常青的冬青,这都是他的资本,不断地和我们炫耀。”莫言曾经这样描述他的故乡。
  他担心,现在交通如此便利,再产生高密泥塑、高密剪纸等地域性的文化成果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将来大家可能都一样,从服饰、口音等方面都会慢慢地变得一样。
  莫言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民间戏曲,高密有一个茂腔,那么这个茂腔为什么在高密这个小的区域存在?胶州也有茂腔,青岛也还可以听,也有观众群。但是现在这个小的戏种无论你花多么大的力度来保护它,它也就是作为一种文化化石而存在。因为观众没有了。一个戏曲如果没有观众的话,它是没有生命的。政府只能花钱来养着它。但是养着它,它等于是没有生命的。演员如果不能和观众产生一种交流,没有舞台上和舞台下的那样一种情感的密切的交流,这样的戏,它是为演而演,所以很多文化的东西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留也留不住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