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踏湖上最后的鱼鹰……
文/本报记者罗静片/本报记者王鸿哲
  • 2012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宋述智刷洗自己的渔船。
  ▲宋述信将鱼鹰嘴里含着的鱼弄出来。
  “呦嗬嗬——”一串串指挥鱼鹰的号子在碧绿的马踏湖面上飘荡,两位老人站在小船上,撑着竹篙、唤着鱼鹰,捕着为数不多的小鱼。据了解,鱼鹰捕鱼在马踏湖已至少传承了百年。鱼鹰捕鱼曾经是一个家族生存的支柱,而现在鱼鹰捕鱼的技艺几近失传。
一个村里,仅剩两人养鱼鹰
  桓台县起凤镇华沟村的宋述信和宋述智两兄弟,是当地仅存的还在养鱼鹰的人。每天早上7时,兄弟俩就划着带着岁月痕迹的小船,船上站着十几只鱼鹰,到马踏湖上捕鱼。已入深秋,蓝蓝的天空下是绿油油的湖面,此时是捕鱼的好季节。
  随着一串串的“呦嗬嗬——”的口号,一只只体长约30厘米的鱼鹰拍打着翅膀跳进湖中。只需几秒钟,嘴里叼满小鱼的鱼鹰便在老人的呼唤声中慢慢地向小船游去。不一会儿,老人的小船上便堆了一小堆新鲜鱼儿。
  两位老人说,刚捕的小鱼儿卖得特别好。“就在湖边的小道边那里卖鱼,有本村的、有过路儿的,都来买鱼。尤其是很多开车从这走的,买鱼的特别多。”

传承百年,曾养活一个家族
  据今年已69岁、养了50年鱼鹰的宋述信说,鱼鹰捕鱼是从老一辈子传下来的,大约传了四辈子了。“老一辈的跟我说,从我老爷爷那一辈就已经用鱼鹰捕鱼了,至少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在进生产队之前,鱼鹰捕鱼是很挣钱、很先进的活儿。当时人们一般是打短工,给人种地,一天也就挣一元多。鱼鹰捕大半天的鱼就能挣一二十元。”宋述信老人说。据了解,百年前,宋家大约有一二十口人,大部分人都是靠鱼鹰捕鱼、卖鱼赚钱。“听老人们说,鱼鹰就是我们家的支柱啊。”
  据宋述信讲,养鱼鹰最繁盛的时候还是在生产队的日子。“那时候20个人养了200多只鱼鹰,都是属于集体的。到了放鱼鹰的时候,我们这20来个人就直接住在河边。200多只鱼鹰放下去能把百米长、四五十米宽的水域占满。那时一天能捕四五条水沟里的鱼。捕得最大的鱼有近十斤重。”
后继无人,传统技艺渐衰落
  ▲宋述智载着一船的鱼鹰去捕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