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关链接
假“专供”屡禁不止 买卖方各有需求
  • 2012年10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如今,市场上可以看到不少打着“专供”和“特供”名号的商品,比如“钓鱼台国宾馆特供酒”,“人民大会堂专供茶叶”,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这些所谓“专供”、“特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
  按照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等规定,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中,不得出现利用国家机关或类似名义,宣传“特供”、“专供”等内容。一瓶几十块钱的白酒,贴上自制的“专供”、“特供”标签,再经过中间商层层加码,到了消费者手里,就成了价值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酒。专家提醒消费者警惕这些产品背后的骗局,防止因为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生产销售所谓“特供”、“专供”商品既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存在质量隐患,已经是一些主管部门清理整顿的重点。去年9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就曾联合开展整治专项行动。但是,到现在为止,这些形形色色的“特供”、“专供”商品还是屡禁不止。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这主要还是因为这样的产品有市场。从供给方来说,商品生产企业认为打上“特供”、“专供”这样的商标后,产品首先身价倍增;其次,和自己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同时出现时,自己就多了一个砝码,让消费者更加相信它的质量安全,这样的产品可能会好卖一些,所以供应方非常有热情去这样做。另一方面,从需求方说,消费者目前对我国一些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忧,对于他买的很多东西都不太放心,尤其是名烟名酒和茶叶,这些知名品牌在市场上存在很多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不知道怎样分辨真假,这个商标提醒了消费者,使他认为有“专供”、“特供”的东西应该是保真的,因此消费者把它当做辨别真伪的标识。所以,供给方和需求方双方都觉得是必有要的,产品就有市场了,这种行为即便国家一再禁止,因为它能创造利润,所以供给方不断采取这样的行为。 
  这些“特供”品不由得让人们想起封建时代皇上所使用的贡品。其实,可能有些消费者心里也存在寻求“特供”的心理,赵萍认为,消费者产生这种心理,很大一部分出于心理的满足感。赵萍说:“历史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很多消费者在消费时,如果他知道消费的产品是古代的御用品,或是古代的贡品,他会觉得产品的品质可能会更好,最重要的是,他会觉得昔日皇帝享受的东西,自己正在享用,心里的满足感会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有些商品确实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所以消费者认为御用的、特供的东西才更放心,才真的高级,尤其是名烟名酒方面,他更愿意去相信“特供”的提示。 
据《央广财经评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