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康宁
路遇老人跌倒,青岛退休工人老刘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事后谢绝了老人的酬谢,未留姓名离开。在被问及是否担心会被讹诈时,老刘表示自己一直相信“还是好人多”。 “还是好人多”,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有着久远的历史积淀。短短五个字看似简单,却是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这句话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公共道德水准的高度信任。正是有了“还是好人多”这样的广泛共识,才能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世风;也正是有了“还是好人多”这样的前提判断,才能出现像老刘这样乐于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热心人。 当下,社会的高速发展,让很多传统价值观日渐趋于消解。一些善举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引发了公众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焦虑。实际上,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历史的车轮仍然在不断地前行。如果一味地关注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件,很容易变得一叶障目,得出“世风日下”的错误认知。如果任由这种情绪发酵,最终成为多数人的观点,那么将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引发真正的道德危机。 所以,像老刘那样始终坚持着“还是好人多”的观点,显得尤为可贵。一个人始终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便能卸下心理包袱,在陌生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地热情援手。若如是,“好人”的队伍自然会不断壮大,让“还是好人多”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当然,“还是好人多”不能成为一句虚荣的溢美之词。我们必须做出切实的努力,去完善方方面面的机制,为行善的“好人”们提供坚实的保障,让他们真正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唯有如此,“还是好人多”才有坚实的支撑,我们的国民自信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