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收入倍增不是简单“乘以二”
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GDP增速略高于7%人均收入就能10年翻番
  • 2012年11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这一目标事关百姓收入,关乎生活质量,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不少百姓很想了解这一目标如何计算、如何实现等焦点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会上代表和会外专家予以深度剖析。
“翻一番”,按扣除价格因素计算
  历来在经济统计方面,无论是经济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收入指标,都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

  “按照规划惯例,这个‘翻一番’目标自然是扣除价格因素,这是货真价实的倍增计划。”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代表说,“这个‘翻一番’,就是以2010年为价格基期,按不变价格来计算。”
  其实历来在经济统计方面,无论是经济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收入指标,都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权威部门专家也证实,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总要求,相关具体部门在操作执行上,要考虑物价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但这并不意味着2020年人均收入就是简单“乘以二”的结果。“考虑到通胀因素,到时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实际收入应达到两倍的标准。”
收入倍增不意味每人收入都翻番
  只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左右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报告中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指所有人——即全体人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总体概念,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还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浙江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代表说,党中央更加重视改善民生,这是实现人均收入增长的最大优势,但难点却存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方面。
  根据历史数据,从1979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4%,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9.2%和8.1%。
  胡鞍钢代表测算,只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左右,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关键是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是货真价实的增长。” 
  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农村收入,尽管2010年、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未来任务还很艰巨。而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着收入差别,一些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现象较为突出。
  胡鞍钢代表认为,此次报告提出的“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说法指向明确。“先富比较容易,但共同富裕比较难,要努力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所有人来共享。”
加强建立工资增长保障制度
  要从制度上保证劳动收益,缩小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趋势,保证和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蛋糕份额。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没有经济增长,改善生活就难以实现。“居民收入要改善,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的协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同步发展。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年均经济增速需要略高于7%。要通过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者收入不断增长的坚实基础。
  蔡志洲认为,应该加强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企业对农民工的工资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劳动收益,缩小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趋势,保证和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蛋糕份额;税收制度要做调整,既然要提高居民收入,又不能过于影响企业经营,政府要采取措施,适当给企业和个人减税。
  十八大代表、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表示,要采取多重措施,继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限制过高收入等方式,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真正提高更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满意度。”      据新华社
□名词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予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物价上涨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消费品和社会服务的数量与基期相比相应减少,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因此,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必须要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