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采以志高,养晦而求远
——评王奇嵩书艺之路
  • 2012年1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张谦

【王奇嵩简历】
  1972年生于山东新泰,1994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现供职于山东电建一公司。系中国书协会员、济南青年书协副主席兼理论部主任、山东省青年作协会员。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九届国展、“林散之杯”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西泠印社百年展”、全国首届青年美术书法展等展事。书法作品、文学作品多次发表于《书法》、《书法报》、《时代文学》等报刊杂志。
  研习书法,具备一定基础后,要进入更高层次,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有人说悟性,有人说勤奋,还有很多人认为是修养,其实这是必要条件,而非敌人。在我看来,最大的敌人是好恶之心。因为好恶,人为的与多半的优秀书家、作品或者风格失之交臂,成为很多习书者最难克服的心理。
  “深入研究一下自己厌恶的东西”,这话是奇嵩说的,而且他也这么做了。他用了很长时间,耐着性子,把自己厌恶的书家、作品和风格,认真梳理了一遍。从厌恶到发现,从发现到接受,从接受到汲取,他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认识,使他眼界为之一宽,风格为之一变,炼成了变化多姿的书法艺术语言,或雄浑、或清丽、或豪放、或婉约,写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进入了书法艺术表达的自由之门。从苦心孤诣的修习,到好恶之心的克服,奇嵩由初窥门径的书法青年,一路成为登堂入室的高手。
  长期以来,奇嵩一直在坚持一项艰难而又浩巨的工程——通临历代碑帖。他临的,不是单行本的字帖,篆、隶、草、楷、行诸体,凡一上手,不是某代汇编,便是某家全集。历代书家和碑帖,他不是有所选择、择其一二,而是照单全收、逐个“蚕食”。先不说所得,单独这分恒心,就是金石难开、风雨不毁的铁志。古今文人,重读书也重游历,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书法练习而言,读万卷书就是碑帖的通览,行万里路就是碑帖的通临。奇嵩走的通临之路,貌似笨拙,实是习书唯一的捷径。古人说“大智若愚”、“大匠若拙”,用这描述奇嵩,非常恰当。
  奇嵩临帖,不求肖似,孜孜追索前人的笔法笔势,着眼发掘前人的笔意精神。乍看来形体多不精准,细揣摩笔下尽得前人风骨。所谓求法求神不求其形,存脱毛去皮之心,见敲骨吸髓之志。这项工程,至今未完,他按照自己的计划,步步为营,笃以坚韧,一如初行。我深信,奇嵩如此坚韧不拔的研习,深入广泛的汲取,必将在日后盛开光彩夺异之花。
  很多人进行书法创作,提笔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假思索地就书“远上寒山石径斜”,不管诗意,不问节奏,只管挥毫,自己擅长狂草则狂草,自己擅长大篆则大篆,看上去功夫不错,却不能实现书法和文学的珠联璧合,即使龙飞凤舞,仍然是失败的创作,只能算是抄书匠,不能称为书家。书法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不只是把字写得好看,也不只是把点划写得精妙无比,而是对所书写文字,用书法语言进行艺术诠释。书法创作,书太白诗当狂放,写河东词宜婉约,题画须合画境,赠答必示伤别。凡笔势的转折、点划的顿挫、篇章的节奏,须合乎行文的转折节奏。凡书法风格的选择,须合乎行文的文学风格,如此才是书法中的上品。
  观奇嵩书法,已经体会到了这层道理。细看他的习作,已经深入领会了所书文字的文学意味。或朴茂、或清丽,或飞舞、或起伏,或古意、或现代,点划变化总是服从文字的风格,笔势来去总是服从文字的节奏,笔意传达总是服从文字的意蕴。这便是历代书家常说的字外功夫,这就是作为一个书家应有的修养。奇嵩在习书之余,创作了不少诗词,这得益于他的文学修养。坚持啃下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成为他打开古典文学之门的钥匙,也使他在文学欣赏和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左手文学,右手书法,脚踏实地的奇嵩,践行着历代书家内外双修的箴言。
  去好恶之心,存通临之志,得书法正途,我看到奇嵩正在走一条大家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