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乐大戏院
曾让潍县市民过足了戏瘾
  • 2012年1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李涛 整理
  1928年,潍县建起第一座席棚戏院,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满足了潍县人娱乐的需求。之后永乐大戏院相继建起,聘请外地名角来潍演出,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杨宝森、奚啸伯等纷纷来潍,一时名家荟萃,流派纷呈,极大地满足了潍县观众的艺术享受。
  而今,永乐大戏院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昔日的戏院遗迹荡然无存。在更多的年轻人中,广为流传的还是流行歌曲。偶尔走进社区小巷,会有老者手持收音机听戏,或几位老友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戏曲。
  席棚戏院
吊起潍县戏迷胃口

  潍县历史上第一个大戏院是一座席棚戏院。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天,青岛永安班班主刘寿山率演员三十余人来到潍县,住在北关“戏子市”张家花店。因店内有一大院,就搭台演出。因受观众欢迎,同年“双十节”又被邀到南沙滩公演。当时驻防潍县的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爱好京剧,便策划在潍县建立戏院。一经县建设科拍板,刘寿山就约来青岛同行刘德美,联手租下武衙门大院,建成一座席棚草顶的简易戏院,棚内搭了戏台,摆了条凳,称潍县大戏院,这对当时的市民来讲,规模已是空前了。
  为了增强演员阵容,永安班从外地礼聘来陈少燕三姐妹,陈少燕是著名的坤旦,唱做俱佳,观众为之风靡。“三天不吃饭,看看陈少燕”的噱语几乎无人不知。在陈少燕之后,礼聘的是扮相艳丽、才艺出众的著名坤旦白素莲,又一次引起轰动。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潍县大戏院满足了潍县人娱乐的需求,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永乐大戏院应时而起
  谭绪经,字资九,潍县人,住东关四平街,生于1906年12月2日,兄弟四人,排行老二。
  谭资九自幼在私塾读书,启蒙老师为李佩英。至17岁辍学,即在其父辈经营的协同复鱼店学生意。因在自家开的商号中比较自由,所以他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和时间练习武功,学习书法,研唱京剧。由于其勤奋好学,苦于钻研,使各门艺术都具有了深厚的基础。
  谭资九的二伯父谭义长是潍县乐聚轩票社主票净角,人称二花脸。谭资九深受其二伯影响,成为潍县乐聚轩俱乐部成员,酷爱京剧。为取得化妆登台演唱的经验,每逢北乡安固、固堤等地的山会、庙会,有戏班演出时,谭资九便由其内弟张士昭陪同前往。先向当时演出的戏班送上银币3元,然后化妆登台演出。其最初演出的剧目是《四郎探母》。
  看到本县的工商业日益发展,市面逐步繁荣,在城内武衙门以简陋席棚创办的潍县大戏院,每日座无虚席,收入较大。由此想到正式建筑象样的大型戏院,不但有利可图,并可不断聘请名伶来潍演出,既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又使自己有了观摩、研究京剧的好机会。故拟将自有座落在东关西四平街房产一所拆除,改建为戏院。
贷款建起气派戏院
  为实现创建戏院的理想,谭资九先征得家人的同意,将私有座落在东关西四平街的房子一处,计30余间作为基地,但苦于没有建筑资金,一时犯难。
  1929年,潍县北乡寨里村有张有声、张少吾、宋有声一伙织人造丝绸的机户,因产品畅销,利润很大,积蓄了一些余钱,存于同聚恒银号生息。他们认为存款利息有限,不如投放到有利的经营活动中赚钱多,但未找到适当的门路。闻悉谭资九拟筹建戏院缺少资金,经人介绍,双方议定:用谭资九的宅基,由张有声等出资建成戏院,交出资人使用12年后,戏院的一切权力归谭资九所有。双方立契约为凭。
  张有声等人共联络股东12人,每人出资500元,共筹集资金6000元。经过设计、绘图,预计建筑费用需一万余元。除已筹集6000元,不足之数,遂与同聚恒银号商妥,以贷款解决。1930年底,戏院建成,取名“永乐大戏院”。
  永乐大戏院的建筑为三层楼房,楼下池排有三百多座位,前排设官座,招待军政显要人员;边座及中间后排亦有近300座位,再加上二楼正排和边座及三楼,共容纳观众千人左右。楼下后排设军警席,供驻军纠察队及公安警务人员看戏并维持秩序。
  永乐大戏院设有茶水柜,备有瓜子和茶水,主动向观众供应。当时瓜子每碟一角,茶水沏在壶中,但按使用杯子多少计价,每个杯子一角,此外还备有干净的湿热毛巾,在演唱中有次序地送到座次较好的观众面前,供其拭面擦手(夏天洒上花露水)。在收瓜子、茶水费时还同时收取“手巾把”赏钱。
  戏院售票有整票和优待票,前者全价,后者半价,优待军警人员和熟人。星期日午场免费招待当地驻军,在戏院门前和贴出的戏报上写着“优待武装同志”。
  由于永乐大戏院账房每天收入租金40元,故建院所欠外债五千余元,不到一年即清偿完毕。  
一度改名“升平舞台”
“皇宫电影院”

  永乐大戏院由张有声任董事长,张少吾任经理,宋有声任会计。在演员方面,商定以原潍县大戏院的班底为主,再吸收部分“四喜班”成员,组成“永乐班”为基础。
  安排就绪后,即到外地邀请名角来潍演出。接来的第一个戏班是济南“庆乐班”,由耿永奎、桂雅茹领班。相继有白素莲第二次来潍,唐韵笙、安舒元、李万春、盖春来、金少山等名角来潍并在该院演出。
  其中,安舒元与谭资九交往颇深,曾为谭资九讲述《状元谱》、《搜孤救孤》等戏的演唱艺术。
  永乐大戏院曾一度改名为“升平舞台”。其后又由孙希清、谭金亭二人租用,改名“菊阳社”。
  1939年停演京剧,将戏院租给李纯忠、李宗起开设“皇宫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1941年夏停业。
降低票价维持生计
  抗日战争胜利后,谭资九按约将永乐大戏院收为己有。
  因蒋介石发动内战,交通阻塞,铁路中断,市面萧条,民心不安,戏院演唱时断时续,惨淡经营,收入不佳。
  当时名须生李宗义、名净裘盛戎曾在永乐大戏院演出,演期结束时被困不能成行。在停留过程中,因开支庞大,只好降低票价出演,以维持戏班人员生活之需。
解放后排演新戏
名角纷纷来潍演出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永乐大戏院的基础戏班在5月10日开始演唱,首场演出的京剧是《打渔杀家》。
  伴随着潍县的解放,九纵文工团和红旗剧团最早来永乐大戏院演出了歌剧《血泪仇》和《改邪归正》,还有九纵文工团京剧队的新编京剧《快活林》、《三打祝家庄》。当年年底,马少波来潍,为永乐的全体演员作了题为《旧剧的前途与艺人的出路》的报告,揭开了在戏院及其剧团进行“戏改”的序幕。
  为响应政府号召,永乐戏院首先上演较有进步意义的剧目,同时删改传统剧目中封建迷信的内容及淫秽的情节和唱词,继而净化舞台。
  在排演新戏的同时,戏院还聘请外地名角来潍演出。在上世纪50年代,四大名旦来潍坊的有三位,先后是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须生来过两位,先后是杨宝森、奚啸伯;四小名旦来过三位,先后是张君秋、许翰英、毛世来。其中尚小云和毛世来都来过两次。
大同永乐剧团合并
后改为潍县京剧团

  1953年,永乐大戏院因年久失修停演。工商联作为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政策的一部分,利用永乐大戏院的大部分木料,基本按永乐大戏院的式样,在南关西市场建起和平剧场。1954年5月剧场建成后,永乐剧团在此演出。当年因和平路拓宽,大同剧场被拆除,大同京剧团先后迁至东市场原天主教堂旧址、白浪河东沿土岭子等处搭建简易剧场演出。1955年迁至与工商联合资修建的“人民剧场”。
  1955年冬,根据中央文化部的指示,潍坊市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登记,明确了体制改变,剧团成为集体所有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剧场实行公私合营,由剧场管理所统一管理。
  1958年8月,潍坊市政府决定“大同”、“永乐”两个京剧团合并,组建了“潍坊市京剧团”,成为国营剧团。同年底,潍坊市与潍县合并,潍县的胜利京剧团与市京剧团合并,统称为“潍坊市京剧团”,性质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1965年12月,潍坊市京剧团划归潍县,改称潍县京剧团。
  自1930年潍县有了第一个民间职业京剧团以来,历经30多年的发展变革,到1960年,与全国各地一样,潍坊的民间职业剧团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奎文区档案局对此文亦有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