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心教育,姑姑终身未婚
  • 2012年11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逝者档案
  ●姓名:江学珠
●终年:88岁
●籍贯:浙江省嘉善县
●生前身份:台湾台北市第一女中校长
  □江乃强

  一天傍晚,我接到小侄阿儒从家乡浙江嘉兴打来的电话。他说:“老姑奶江学珠的故事登在今天的《嘉兴日报》上了,整整一版,标题是‘两岸教育史上一个传奇’。”得知这个消息,我一开始感到很惊讶。而当我从网络上搜索出大量有关姑姑江学珠的内容时,感受到更多的是自豪。姑姑江学珠的一生,确实是有些传奇色彩。
  我的父亲有三个妹妹,江学珠排行老二,我们侄辈都叫她大小阿伯(老家称姑姑为阿伯)。她生于1901年,有个雅号“龙渊”,因为她属相是大龙。
  姑姑一生从事教育,终身未嫁。1923年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当时刚好22岁的姑姑做了教师,随后任江苏松江女中校长。1949年姑姑去台湾任台北第一女中校长,一干就是22年。1988年6月22日姑姑因病离世,享寿88岁。
  当我看到报纸刊登的专稿时,往日的情景随之浮现于眼前。我依稀记得自己五六岁时,在松江女中当校长的姑姑,只要有空就回嘉善老家来看望我们。每次回家总是带些好吃的,大家都喜欢她。在我模糊的记忆里,姑姑个子不高,皮肤白皙,大眼圆脸,一头短发,带一副黑框眼镜,常穿着深色旗袍。她说话不多,表情比较严肃,但心地善良。
  曾在国家经委工作的江乃珉姐姐告诉我,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松江女中解散,姑姑带着我珉姐和师生工友共22人,受命撤到后方四川,创办重庆女子师范学校。因日机轰炸几度搬迁。最后在江北县禹王宫正式建校,姑姑任校长开学招生。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姑姑才带领部分师生返回松江女中复校开学。1949年5月间,她由我那当医生的小姑江学琇陪同,一道南下去了台湾,此后再无音信。
  上世纪80年代初,海峡两岸还没有实现“三通”。通过一位美国友人的信件转寄,我才得知了姑姑的一些情况,那时她已退休居家,颐养天年了。因为从未成家、没有儿女,姑姑请了一个女管家日夜伺候她的饮食起居,生活倒也自在。
  我们同胞姊妹有10人,我是老幺。母亲徐瑞瑛(姑姑的嫂子)留世的最后10年,是由我陪伴养老送终的。姑姑觉得我对长辈孝敬,所以对我格外关爱。她在一次给我的信中表示,如果我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去美国留学的费用由她承担。遗憾的是孩子没有出国求读之心,辜负了姑姑的一片心意。
  姑姑从1949年接任台北女一中校长起,一干就是整整22年。她以校为家,以身作则,特别关爱师生。当初学校分配给她的校长公寓她不住,改建成教师子女幼儿园,而她和我小姑则挤住在一间较大的教员宿舍里。因屋大而一分为二,里间是由一面纸墙隔开的俩姑姑卧室。外间摆一张大圆桌,就成了她迎客、开会和排课程表的综合场所。直到退休时,姑姑才搬出那宿舍。据说继任校长嫌那旧房舍破烂,而花钱进行了大修。
  姑姑对聘用教师相当慎重,从不问应聘者为何方权贵。来者必由她亲自面谈,详细询问对方情况,对有德有才的老师才决定任用。她有次听到郊区有位英文好的教师,身为校长的她,竟亲自四次上门相聘,终于感动对方来校任教。平常,只要有新聘来的老师讲课,就总会发现她悄悄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所以,学校里上至教研室主任,下至教员,没有人不兢兢业业工作。
  姑姑主持制订学校的详细规章,使员工处事均“于法有据”。她亲自确立办学宗旨;制订“公、诚、勤、毅”四字校训;为校歌填词。她提出“德智体均衡发展”教学方略,亲自拍板学生穿着深绿上衣校服。她每日早起,先巡遍校园一圈,然后和教职员工一样,在签到簿上签名,从不搞特殊,最后向全校师生作训示。 
  由于姑姑治校作风严谨,使得北一女闻名遐迩,每年高考升学率高达95%以上,台湾公认第一。台湾社会曾流传有“北一女生可排着队进入台湾大学读书”的戏称,而绿上衣更是成为台湾学生荣耀的标志。
  我姑姑并非不爱生活之人。慈祥时,连胆小的同学见到她,也有说有笑;但严厉起来,最顽皮的学生都会规规矩矩。休闲时候,她或读书、写书法,或吹竹箫、弹月牙琴,生活既安宁也不算单调。
  本来,俩姑姑共住一室,相依为命过日子,可是从北一女退休才过了一年,小姑江学琇就病逝了,使得她的晚年生活平添了孤独和凄楚。也许是无子女的寂寞,需要一种精神寄托;抑或是考虑到离世时需要有家人出面照应送终,在姑姑83岁那年,继认了年已60岁的爱徒张素云为养女。去年,其养女也以90岁高龄陪姑姑而去了。
  姑姑曾多次对班级主任讲:“当年因受高等教育,清高拒婚乃是女子异常心态。你们应该随时转告女生们,在将来婚姻道路上,千万不要学我江校长。”
  姑姑终生不嫁,不肯轻言“爱”字,但她以校为家,以学生为子女,在内心和行动上充满着炙热的大“爱”。就在退休那年,姑姑把毕生积蓄的一部分,捐献给北一女作为扩建校舍之用;而把其中大部分以“江学珠奖学金”的名义,用于奖励台湾德才兼备的贫困生求学。姑姑病重时留下遗嘱:“把二百万新台币放入奖学金中。”临终前夕,还念念不忘为教育、为学子做最后的一次奉献。
  姑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办教育,培养出数以万计的门生。1973年8月,73岁的姑姑作为台湾华兴青少年棒球队的领队,带队去美国参加比赛。从旧金山到纽约,行程半个月。1986年冬,86岁的她参加文化参观访问团,游遍亚非七国的大小城市。这两次活动,旅居亚非美各地的北一女老校友数以百计,或商贾、或仕宦,都先后前来拜见问候姑姑,真可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她的学生早已是桃李满天下,遍布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  
  姑姑去世后,为了纪念她,北一女师生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慷慨捐资1亿多元,于去年6月15日,在台北市开工兴建资源大厦——“学珠楼”。现任北一女校长张碧娟给我发送邮件说:“令姑姑对教育的贡献,永垂青史,也是北一女的光荣。”并发来举行学珠楼动土典礼照片。这是对姑姑从事教育60多年业绩和功德的肯定。
  2012年元旦,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在新年献词里,深情赞扬江学珠说:“北一女中校长江学珠,推动全人教育,以校为家,人格风范,至今让人怀念。”在台湾,大家赞美江学珠为“女界精英的推手”,有关方面制作了浓缩其一生教育业绩的录像片和她的塑像,以示永恒的纪念。
  今年是姑姑江学珠诞辰111周年和逝世24周年。姑姑的灵柩一直安放在台北金山安乐园,灵位供在台北小白宫。清明节期间,我又一次翻看她的遗嘱,上面写道:“将来如有机会回归故里,可归葬于我祖坟。”
  我自1972年起从事环保工作,现已离岗多年,天天祈盼姑姑能早日回归故里。毕竟她远离家乡63年,也该回家了呀!我希望有生之年亲赴台湾,护送亲人骨灰回到大陆,安放在故乡嘉兴的土地上,完成她老人家落叶归根的遗愿!
  海峡两岸同胞,都是华夏子孙,我很想经过努力,争取从“江学珠奖学金”中提取部分,用来捐助大陆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对社会做一件有益的事。姑姑,我想,您一定会赞同侄子的想法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