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几年狙击手生涯未发一枪,特警刘惠甫并不遗憾
希望永远不用狙击手处警
  • 2012年11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刘惠甫每天坚持训练,保持状态,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文/本报记者 崔岩 片/本报记者 张中
  对一名特警来说,44岁,体能方面或许已不占优势,但对一名专业狙击手来讲,44岁正值盛年。
  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直属大队一中队的刘惠甫,正处于这个年龄段。
  他说,一名优秀的狙击手就应该成熟一点,年龄在四十上下。年轻了,经验不足;年长了,体力不行。
  百米外
射中矿泉水瓶盖

  犹如置身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刘惠甫每天都脚步匆忙地穿梭于训练场和宿舍之间。
  大众化的脸庞,憨憨的神态,刘惠甫很难让人将他与充满神秘色彩的狙击手联系起来。“调整好呼吸,心态要平稳,眼睛、准星、目标‘三点一线’……”11月8日上午,记者见到刘惠甫时,他正在给队员纠正动作,如今他已经是一名教员。
  刘惠甫在济南陆军学院当了13年的射击教官和狙击手,2006年转业后进入济南公安特警支队,担任狙击手。“一百米的距离外,命中直径3厘米的目标,这是作为狙击手最基本的精度。”100米外命中直径三厘米的目标,相当于100米远的距离需要打中一个矿泉水瓶盖,平时训练,一个目标只能射击一发子弹,“歹徒不可能给你第二次机会。”
  “一次训练,趴在雪地里三个小时,一动不动,冰雪融化了,冰雪和衣服冻在了一起。”刘惠甫回忆说,这是训练最苦的一次。“早晨看太阳,晚上看月亮,眼睛不能眨,为的是执行任务时能长时间举枪观察犯罪分子,一丝一毫不能脱节。”
  训练之初,刘惠甫经常数芝麻,将数好数的芝麻掺进土里,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将芝麻一粒粒挑选出来。“锻炼狙击手的精力集中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91环打出
第一位“狙击枪王”

  在狙击手眼中,狙击步枪是有生命的。“把枪玩转了,也就成狙击手了。”抚摸着狙击步枪,刘惠甫充满了骄傲。
  靠着这杆枪,2010年10月29日,全国公安系统实战应用射击比赛“100米狙击步枪”决赛,刘惠甫以10发子弹91环成绩勇夺“狙击枪王”称号。刘惠甫称,自己也没想到能成为中国第一位“狙击枪王”。
  提起狙击手,很多人会联想到好莱坞大片中的场面,“狙击手漫长的等待过程,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平静与悠闲。”刘惠甫说,他无法确知敌情在何时出现,他只知道,在某一瞬间,他必须以兔起鹘落般的快捷,去夺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种漫长与短暂,孤寂与激烈的强烈反差,要求狙击手的心理素质超乎常人。”从军人到警察,刘惠甫当了十多年的狙击手。这十几年间,他只在部队执行过一次狙击任务——解救人质,但那一次,他一枪未发,人质事件便已顺利解决。
  “和平年代嘛,虽然随时做好准备,但用不上是好事。”刘惠甫坦言,他并不遗憾,希望永远不用派狙击手处理警务。
十二年
没跟妻子逛过街

  与刘惠甫妻子李丽芝的聊天有些匆忙,她现在是济南市福利院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工作很忙。
  “他对工作,那没的说;对家里几乎没管过。”说起刘惠甫,李丽芝说,他们结婚近二十年了,丈夫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回家很少,有时半个月才回来一次,有时半年才能见一次面。孩子刚懂事那会儿,问妈妈为什么别人有爸爸,自己却没有爸爸,“都不知道咋回答。”李丽芝心酸地告诉记者,从2000年来到济南,夫妻俩从没逛过一次街。“挺亏欠家人的,孩子明年就高考了,从来没管过。”提起家人,刘惠甫明显有些底气不足,“等退了休好好弥补他们。”
  陈龙是刘惠甫带的第一批徒弟。“刘老师给人的感觉,永远是不瘟不火,笑呵呵的。”陈龙告诉记者,刘惠甫过硬的本事让大家佩服,狙击过程中,哪怕细微的偏差他都能看出来,甚至能分析出狙击时的心理。“师傅永远乐呵呵的,把乐观豁达传给大家。”徒弟邓颖接过话告诉记者,师傅自己有事不说,可只要徒弟们遇到事了,刘惠甫总会帮他们解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