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33年坚守乡里行医,“最美乡医”李兴华
架着双拐为他人送去健康
文/片本报记者韩伟杰黄广华
  • 2012年11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闲暇之余,李兴华从没有忘记“充电”。
  出诊时,电动三轮是李兴华的好帮手。
  他是乡亲们健康的守护者,村民如果需要上门治疗,他会第一时间到达;在村民们院子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为相亲检查身体的身影……与普通的乡村医生一样,乡亲们已经把他看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与普通的乡村医生又很不一样,他做这些时需要架上双拐,因为他在8个月大时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从此落下双下肢瘫痪,无法正常行走。 
  他,就是邹城市看庄镇白水村的乡村医生——李兴华。初中毕业后,由于行动不便,李兴华放弃了到20里外的地方读高中的机会,到村卫生所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这一当就是33年。33年来,李兴华凭借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学习钻研医术,最终成为一名医术过硬,医德高尚的乡村医生。行医33年来,凭借一双拐杖行走在乡村邻里间,行医施药,风雨无阻。 
放弃读高中 走上学医路
  村里有人家要办喜事,请李兴华去帮忙写对联。19号一早,李兴华收拾好毛笔和自己整理记着吉祥话的对联本,他很乐意去帮村民做点什么。村里有红白事,大家都找他帮忙,写对联、忙账房,李兴华喜欢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就像他做乡医的这33年一样,白水村的老百姓需要他。 
  李兴华8个月大时得了脊髓灰质炎。在今天,他知道给村里的孩子发放糖丸来预防这种病,但在李兴华出生的1962年,邹城最偏东的看庄镇白水村还找不到有效的药物治疗这种病。李兴华的双下肢失去活动能力,成了百姓口中的婴儿瘫。
  因为行走不便,李兴华不能下地干活,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1979年,李兴华初中毕业,成为当年白水村唯一一个考上高中的学生。老师们都知道李兴华聪明又用功,但高中远在20里地外,生活无法自理让李兴华最终放弃读高中。
  “以后的生活要怎么过?”李兴华对于未来的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但他希望“学点有用的”。1979年秋天,17岁的李兴华找到驻村的生产队,问问自己能做点啥。不能靠下地干活挣工分,生产队的干部把李兴华领到3间草房建成的村卫生所,让他来卫生所当给百姓拿药打针的“赤脚医生”。33年后,再想起当年学医的过程,李兴华相信,这是生产队对自己的照顾,一个月300工分,他要做的就是给村民好好看病。 
  没学医前,李兴华常看针灸一类的书,想用针灸把自己的腿扎好。开始学医后,他的针也是扎在自己身上,练习打针技法。有村民感冒来卫生所打针,“新手”李兴华慢慢的推着针,听到老乡一句“打得还行”的夸赞,他才放了心。 
  1982年生产队解散,卫生室所在的三间草屋也不再保留。卫生室没了地方,拄着双拐的李兴华决定,把医疗室搬到自己家里,就从三间瓦屋里挤出一间来给村民看病。 

赚钱少而且很辛苦 但从没想过要放弃
  在农村做“赤脚医生”,经常要背着药箱往田间地头里跑,而对于只能靠双拐行走的李兴华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把全身的重量架在两幅铁拐上,依靠手臂的力量向前移动,夏天走的路多了,李兴华感觉手臂都疼得抬不起来,而到了寒冬腊月,双拐又凉得拿不住。白水村虽然只有700多口人,但被一条河分成了河东河西,乡间的小路在李兴华的双拐下,一走就是几里地,“经常摔倒,有时候出一趟诊摔倒好几次。” 
  有一年冬天,村里气管炎病多发,李兴华的小屋里坐满了来打针的病人。挂针、扎针,李兴华要先找到可倚靠的固定点,才能把双手腾出来,完成一个动作总要费一番功夫。给病人挂上输液瓶,李兴华仔细地盯着病人的脸色,咳嗽一声也要问问是哪里不舒服,“做医生是个严肃严谨的活,不能有任何闪失。” 
  卫生室里的病人打完针回家了,李兴华还没抽出空吃饭,答应去村民家里打针的时间又到了。路上的积雪已经冻成了冰,像李兴华的拐杖一样硬。一点点地挪到村民家,摔倒了几次,李兴华也不记得了。“他来找我,我不能说不去。而我许给他去打针,就一定要到,不然就是对不起他。” 
  村民来拿药,欠账又成了李兴华头疼的事。李兴华知道,平时的账先欠着,到年底时,村民大多会来还。但卫生室也要资金周转,没有钱买药,李兴华卖了蒜,卖了粮食,实在周转不动了,只能先借钱买药。 
  李兴华常常感慨“自己很穷”,他也想过,如果不做乡医,干点别的也许生活会比现在好点。修表、修鞋、做缝纫、修无线电,在集市上看到了,李兴华一学就会。跟着各个村里的集市跑,收布条,做缝纫,李兴华知道这样也能赚不少钱。但靠缝纫的手艺赚钱,李兴华只在卫生所最困难的时候做过。“白天让别人去集市上收布,我晚上就在家做缝纫,算是第二职业,补贴家用。” 
  李兴华觉得,正因为他是乡医,村里的百姓见到他才会夸赞,会放心让他看病,“尊敬、信赖你的人很多,这让我有存在感,有人生价值,钱再多也买不来这些。” 
只要乡亲们还需要 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到现在,村民王卫还常常跟孙女飞飞念叨,是李大夫救了她的命。1998年的冬天,不到一岁的飞飞突然感冒,全身冰凉。村里人叫李兴华来看,李兴华一摸孩子的小腿还热,给孩子打了一针后要求带着孩子去大点的医院。李兴华骑着自己的代步车,把孩子送到界河工人医院,王卫则忙着把孩子抱到3楼找大夫。“我们都跑到3楼,李大夫也挂念孩子的情况,就放下拐杖,像小孩一样用手爬到3楼,当时他满头大汗。” 
  王卫也常因冠心病找李兴华看病,“他是个好大夫,亏自己不亏别人。”村里手足口病发病严重,李兴华自己掏钱买了4箱84消毒液,送到村民家里,教他们防范知识。“村里人都夸他好,人品好,医德好。” 
  李兴华做乡医赢得了不少夸奖,但夸奖并不能帮他盖好房子。1996年,一位亲戚出钱帮他盖起平房,那时女儿李玲玲11岁。如今女儿已经成了一个乡镇卫生院的骨干,李兴华仍然住在那处平房里。 
  国家要求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医疗室、换药室等五室分开,但李兴华家的房子一共也没有五室。没有标准化卫生室就无法通过验收,找李兴华看病的村民便无法享受新农合报销。拥有一个标准化的卫生室,李兴华想了30多年,但却无力建起来。 
  李兴华找到驻白水村的邹城红十字会工作组,把想建一个标准化卫生室的想法告诉“第一书记”程勇。“李兴华坚持33年做乡医让我很感动,刚好全国红十字总会有一个资助项目,我就建议他给总会写一封信。”听了程勇的建议,李兴华立即给红十字总会写了一封申请信。不久,李兴华收到了回信,红十字总会通过了申请,将为他提供10万元的资助。 
  11月5号,全国红十字总会的工作人员与央视记者一同来到邹城看庄镇白水村,李兴华成为镜头下的“最美乡医”,而最让他期盼的卫生室也不再是梦想。 
  新卫生室就要选址开建了,50岁的李兴华也在想,自己还能做多长时间的乡医。“百姓需要我,我就继续干下去。如果大家不需要我看病了,那我还能在其他方面为大家做点事。”李兴华数着,写对联、修东西、帮村里老人取保险金……
  (邹城市看庄镇党政办徐剑锋对本文亦有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