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在街头游荡,在城中飘泊;他们希望帮助,却又拒绝救助;他们渴望有家,却又害怕回家
城市救助之思
  • 2012年11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文/本报记者 蔚晓贤 片/本报记者 孙国祥
  贵州毕节五名男童的死亡,给整个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关于街头流浪儿童、流浪者的救助成为这个冬季新的话题。人们希望,每一次生命的逝去,都能换来人们的反思,进而推动制度的改善以及这个社会的进步。我们现在关注流浪儿童,是希望这个城市永远都没有流离失所的孩子;我们现在关注流浪者,是希望这个城市永远都没有流浪者。
1
没有流浪者 是最好的
  11月21日上午,潍坊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里的几名工作人员缩着脖子忙着手头的工作,由于供暖管道维修,暖气一直没有供上,这让大家对救助站宿舍里的一名老人和一个男孩感到担忧,所幸这些天太阳都挺好,不至于太冷。
  面对记者的突然到来,在救助站负责宣传工作的樊东辉猜道,“你们是因为贵州那几个孩子的事来的吧?”
  11月16日,5名男孩被发现在贵州毕节街头的垃圾桶内身亡,调查发现,5名男孩是在垃圾桶内点火取暖不幸一氧化碳中毒致死的。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潍坊市救助管理站上下也顿时紧张起来。
  对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说,出现流浪乞讨人员暴死街头是不可容忍的事故。尽管事发千里之外的贵州,但5个男孩的死像针一样刺痛每个人的神经。
  一个关于流浪未成年人专项救助活动的方案已经放在潍坊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殷永强的案头,这个刚刚上任的新副站长决定亲自上街巡查。
  21日晚,殷永强亲自带队到潍坊街头巡查流浪者,几个小时的巡查一无所获,面对跟随的媒体记者,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显得有些失望,但这对已经在救助站工作了近三十年的李斌科长来说,却是再好不过的情况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流浪者最好”。
  今年五十多岁的李斌,近三十年的时光在救助岗位上度过,对那些“常驻”潍坊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他可以说了如指掌,潍坊市区哪个桥洞、哪片树林是流浪人员的最爱,哪座桥哪个商场是乞讨人员的集散地,李斌都一清二楚。令他自豪的是,这些年来,潍坊没有发生过一起流浪乞讨人员饿死冻死街头的事件。
  其实没有贵州发生的惨剧,潍坊市救助管理站也从未放松过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就在舆论谴责个别救助管理部门“被动救助”、“消极救助”的工作作风的时候,潍坊市救助管理站已于多年前就创新形成自己的一套救助模式,并明确提出要开展街头主动救助工作的概念。
  樊东辉告诉记者,潍坊市救助管理站每周至少三次到街头入社区,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发现后劝导其到站接受救助。此外,他们还提出开展极端天气救助的工作,而最重要的是专门提出了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
  今年9月份开始,潍坊市救助管理站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救助流浪未成年人,同时与潍州路街办等十余家基层机构组织结成“温情联谊”对子,设立24小时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专线,加大救助力度、密度和广度,对露宿街头流浪未成年人实行主动救助,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全方位救助。截至目前,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110余人次。   
  而贵州毕节五童毒死垃圾桶后,潍坊市救助管理站更是将每周至少三次到街头入社区提高到每天一次。
2
送回去未必是完美的结果
  干了近三十年的救助工作,李斌已经习惯了与或蓬头垢面,或精神失常的流浪乞讨人员打交道,而最令他以及他的同事们痛心的莫过于在救助中遇到的那些孩子了。
  李斌告诉记者,这几天,潍坊市救助站就救助了一个15岁的重庆少年,男孩小时候成绩优秀,母去世后,父亲给他找了个继母,因不堪继母对他的打骂,男孩忍无可忍后离家出走。男孩随后在北京等地打工谋生,后流落到潍坊,因身无分文,在一家便利店偷面包的时候被抓后送到了救助站。李斌说,男孩特别聪明,英语很好,每天要求看报纸,还很关心国家大事,连十八大人事变动都很清楚,可对自己的家庭住址,男孩死也不肯说,他说他永远不想回家。
  没有家庭住址就无法把男孩送回家,可在李斌和他的同事们们看来,把孩子送回家未必就是一个完美的结果。今年年初,潍坊市救助站救助了一个名叫葛俊海的流浪未成年人。这个男孩被救助时只有8岁,是日照莒县人,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无暇照顾他,葛俊海成为了一名流浪未成人。根据救助管理制度,葛俊海被送回了老家,可是当工作人员看到他家的房屋破烂不堪,四处漏风煞气,就连床都是用砖头随便一垒,铺上了一张木板而成时,护送的工作人员都为之心寒流泪,给他送了一些衣服和吃的后,救助站站工作人员找到了他所在村的村委,好在村委表示将尽快为其解决生活问题,并打算让他重返校园,同时还要向乡镇的民政部门为其申请低保等,确保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过上有学上,有饭吃的正常生活。
  而最令救助人员头疼的还是同一个人被反复救助。今年5月份,潍坊市救助站就救助了一个10岁男孩。这个男孩几乎每个工作人员都认识他,因为他已经被救助过8次了。男孩名叫穆子友,今年14岁,患有轻微的弱智,平时不哭也不闹,就是不爱在家里呆着,三天两头向外跑,其父母很爱这个孩子,每次离家出走,他们都会到处寻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其父母也表示很无奈。本来该男孩在一所学校上学,可是由于智力的问题,他一点都跟不上趟,实在没办法了父母才让他辍学,他们也试着联系特殊学校,当时高昂的学费他们实在承受不了,所以只好让穆子友在家里呆着,开始他还能看看电视打发时间,可是后来干脆离家出走,到外面去玩,而且一出去就不回来,好在每次都有好心人帮助他,要么把他送回家,要么帮他报警送到市救助管理站,他父母告诉工作人员,其实他们最担心的是,万一孩子遇到坏人,再被坏人利用,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到时候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3
需要救助的还有他们的精神
  在李斌的同事王彦洪看来,与国内很多城市相比潍坊的流浪乞讨人员少得多。王彦洪告诉记者,借着送流浪乞讨人员回家的机会他到过很多城市,不管是省会城市还是地级市、县级市,相比而言,潍坊的流浪乞讨人员很少。王彦洪认为除了潍坊的治安环境好外,潍坊当地媒体功不可没。他说,潍坊的各大媒体都非常支持救助工作,不仅热心与救助工作的宣传报道,还热心帮扶受助人员,还有的媒体大力揭露职业乞讨,使得很多职业乞讨人员减少了市场。
  现在王彦洪在街上遇见流浪乞讨人员,只要看一眼就能猜出眼前的这个人的真实情况。王彦洪说,他最不愿看见的就是职业乞讨者,有一次他们发现了一名乞讨者,当工作人员提出要将其接到救助站时,此人拒不接受。不接受救助,是职业乞讨者常见的表现,而令王彦洪目瞪口呆的是,当工作人员要求查看乞讨者的身份证件时,此人竟从口袋里掏出一叠汇款单,这些都是他乞讨得来的钱,汇到老家去,工作人员看到,汇款单上的金额少则三五百,多则两三千。
  而令工作人员无语的还不止这些,今年9月中旬,潍坊市救助站对拦车乞讨人员进行为期三天的集中“清理”,救助人员依托救助车,在汽车站、火车站、泰华、中百、新华路佳乐家、健康街等繁华地段来回巡查,一旦发现有乞讨人员尤其是拦车强行乞讨的人员,立即下车劝其到站接受救助,对不愿意接受救助的人员,工作人员视情况发放食品和纯净水、衣服等,并劝其尽快结束流浪马上返乡。而救助人员调查发现,这些乞讨人员绝大部分都是职业乞讨者,他们统一居住、统一行动,并有专门人员负责监管。他们有的拿着鸡毛掸子一边给过往的车辆擦拭前挡风玻璃,一边要钱,有的则是妇女怀里抱着几个月至几岁的孩子,拦车或路边乞讨博取同情,还有的是装扮成残疾人,趴在带有音响的小车上放音乐向路人乞讨等,每天收入在200到300元不等,而带着孩子乞讨的妇女则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孩子是租来的。
  几十年的工作中,老王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流浪乞讨者,他总结出,有两种人不愿意接受救助。一种是流浪汉,他们不乞讨,每天靠捡废品,吃垃圾度日,他们自由惯了,四处游荡。另一种就是职业乞讨人员,一旦接受救助,就断了他们的财路。一些强制被救助的职业乞讨人员甚至跟工作人员讨价还价,回家的票必须买两张,一张回家坐车用,一张卖掉。
  在李斌和他的同事看来,救助管理制度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除了物质生活上救助之外,流浪乞讨人员需要的还是精神上的救助,就像贵州死去的五个孩子,除了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更重要的还是要强调家庭的责任,毕竟,只有他们的家庭才能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港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