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才见虹霓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正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25日12时48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享年51岁。 罗阳是11月18日上舰的,到25日上午“辽宁舰”即将靠岸时,已出现严重身体不适。一般早上6时就要起床的罗阳,当天没有吃早餐,靠岸前也没有上甲板向岸边的欢迎人群打招呼。在拖着病体勉强上岸后,他坚持和前来迎接的同事们一一握手才上车。 一回到房间,罗阳便手按胸口躺在床上。沈飞公司党委书记谢根华赶紧让人联系,将罗阳送往几公里外的大连市友谊医院。距离医院大门还有100米左右,罗阳就喘不过气来。抢救一直持续了3个多小时。“可能是因为舰载机试验成功,去世时他表情安详!”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 罗阳17日下午从珠海航展飞回沈阳,没来得及回家看一眼,就从机场直接前往基地,18日一早搭乘直升机登上“辽宁舰”,为歼-15的起降试验做准备。 可以说,他是在航母上倒下的国防科技战士,也是为我国航母事业牺牲的第一人。 “今年8月‘辽宁舰’入列时,海外媒体预计中国舰载机成功应用至少需要1年半,没想到我们仅用两个多月,就成功实现了最为关键的起降试验。”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说,这一奇迹背后,是像罗阳这样千千万万航空人的不懈努力。 (宗禾) “压力之大,难以想象” 同事:罗阳在航母上“非常疲惫” “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和罗阳一样在“辽宁舰”上参加歼-15起降训练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 他第一次上舰 离飞机不超过20米 褚晓文说,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与科研人员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除此之外,第一次上舰的他多次前往机库查看,不时做笔记,为将来在舰上维护保养舰载机留下建议。其间他曾经感到过不舒服,但由于试验任务非常重要,他对自身要求严格,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介绍,茫茫大海上的航母平台就像一片漂在水中的树叶,歼-15挂索着舰难度极高,作为歼-15的生产者,在一旁观看、记录,可以说是提心吊胆。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而罗阳坚持记录,他观看地点与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非常疲惫。”采访中,褚晓文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词,“要知道,他除了歼-15,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看飞机首飞 就像看自己的孩子 现任中航工业副总经理的李方勇早在2002年就与罗阳共事。他说,从事航空特别是和国家重任相关的舰载机项目,要承担的工作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首飞,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了热爱、期待,同时又充满了无限担心,我相信这也是罗阳当时在舰上的心情。”李方勇说。 作为与罗阳并肩上舰的同事,中航工业重大项目部的吕杰回忆说:“罗总的忍耐力很强,对于工作,从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当天很多人劝他不用上舰,但他依旧坚持,为的是对整个项目负责。当着舰成功后,他激动万分,当天晚上还和我谈了许多后续想法和明年的工作安排。” (宗禾) 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任务完成了,非常欣慰” 由于训练任务异常繁重,精神高度紧张,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歼-15成功完成起降训练,罗阳才跟妻子王希利通了一次电话。“整个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作为生产厂家负责人、歼-15研发现场总指挥,罗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没想到这次通话却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25日夜晚,在遗体送入殡仪馆前,妻子王希利对着罗阳说了最后一句话:“罗阳,我知道,这些天来,你太累了!”现场每一个人都不禁落泪。 (宗禾) 罗阳简介 罗阳,1961年6月29日生,辽宁沈阳人。 1982年8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任设计员。 1997年6月,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2002年7月,任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2007年11月,任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8年12月,任中航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分党组成员。 2012年1月,任中航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特级专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