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把自己的半生都放在了烈士祠,他相信每一位逝去的英雄都是有灵魂的
陈光聚:守护的33年
  • 2012年11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1938年,时年15岁的陈光聚在东北应征入伍。一名普通的士兵在战火中幸存下来,载誉回乡,担负起当地守烈士祠的工作,一守33载。 
  527个战火中牺牲的士兵的牌位,立在纪念堂内。小心擦拭每一个牌位,是陈光聚33年以来每天必做的事情。
  “他们都是有灵魂的。”这是陈光聚坚守的理由。 
  8月31日,由中国雅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和齐鲁晚报举办的《替你看看爹和娘》2012大型公益活动走进陈光聚老人家中,看一看这位88岁老人的守祠33年。
  “那可是冬天,到了河南才从老百姓的手里买了鞋,还是女人的鞋子,穿不进去,就趿拉着。”
  陈光聚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龙池镇北白塔村一个农村家庭,1938年15岁的陈光聚跟随长辈跑到东北“闯关东”,并在那里参加解放军。
  “打仗的时候到处跑,跑了七八个省,穿破了12双鞋子。没鞋穿了就光着脚丫子走了100多里地。”陈光聚回忆着那段记忆,坐在床边,手里握着一根别人送的拐杖,激动地敲着地面。 
  这是他人生最辉煌的年轻,以这样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度过了,“那可是冬天,到了河南才从老百姓的手里买了鞋,还是女人的鞋子,穿不进去,就趿拉着。” 
  1950年,陈光聚接到一个模糊的通知:“到边疆,但是哪个边疆不告诉俺们那些人。”直到他们坐上了火车,才知道是要去东北和朝鲜搭界位置,接着就进入了朝鲜。
  陈光聚就这么成为了抗美援朝志愿兵的一员,“一开始帮朝鲜打仗,是不公开的,朝鲜的士兵被打散了,往咱们这跑,我们换上他们的战士的衣服,往朝鲜跑。”
  “其他的战友都死了,我真记不住是三个还是四个人,我还在。”陈光聚直了直腰,狠狠地摁着拐杖对记者说。
  进入朝鲜以后,陈光聚和战友们都不懂朝鲜语。“还没打仗,先得要学着认字,那时候我们身上每人就两元朝鲜钱,没别的东西。”陈光聚说着,扭了下腰,现在的腰让他坐着也撑不了太久。
  然而陈光聚刚到朝鲜没有几天,就被调回了国内,“说让回去住几天,都是秘密,原因不知道。”几天后,部队告知,让士兵们学习打高射炮,“这是当时最厉害的武器了。”
  学习的时间很短,不到10天以后,长官就让他们带着高射炮回到战场。“首长问,会放了吗?我们说,会放了。他就说,入朝。”陈光聚说,当时的对话就是这么干脆。 
  然而进入朝鲜以后,陈光聚一直没有机会开炮,战争打到哪里,他们就要把炮藏到哪里,“到了上甘岭那一仗,才真算用上。”然而,这一场仗,让陈光聚所在的师,最后只剩下了三四个人,活着回来。 
  “其他的战友都死了,我真记不住是三个还是四个人,我还在。”陈光聚直了直腰,狠狠地摁着拐杖对记者说,“我们把手榴弹绑在了炮筒子上,准备和敌人一起炸死的。”
  陈光聚从此守在527名烈士的牌位前,一个活着的解放军老战士,守护者一群已故的英灵,转眼就是33年。
  “1000多号子人,最后就剩下我们三四个。”陈光聚重复说,“后来赢了回家了,让我当连长、当排长我都不干。” 
  陈光聚要回到家乡的念头愈加强烈。 
  随后,陈光聚被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进入复原队伍,领导再次找他,让他回去做个排长,“可我想回家呀。”陈光聚说,他终于还是回了老家,潍坊市昌邑市龙池镇北白塔村。 
  1954年,陈光聚退伍回家。
  这位老兵的左肩膀和左腿上,残留着的疤痕,记载着他在过去的16年终经历的战火岁月。 
  1979年,当地的县民政局向陈光聚发出邀请,请他看守北白塔村内的一座烈士祠。退伍回家多年的陈光聚,不顾家人的反对,住进了烈士祠,“不在乎工钱多少,我热爱。” 
  陈光聚从此守在527名烈士的牌位前,一个活着的解放军老战士,守护者一群已故的英灵,转眼就是33年。
  陈光聚看着立在纪念堂上的牌位,每一个牌位的正面,写着每一个烈士们的名字,背面则写着死于何时何地,祖籍何处。
  8月31日,记者陪着88岁的陈光聚来到北白塔村的烈士祠,“1945年开始建的,1946年建完的。”陈光聚思考问题的时候,已经时常有些健忘,但是烈士祠的故事,他说得很清楚。 
  走进烈士祠,正对的大门处一块石碑,石碑上写:1946年中共昌北县委建国县政府独立营,“上面是抗日时候牺牲的,一共是391个人,全部是附近几个县的当兵的,附近村子的最多,”陈光聚一只手扶着石碑,一只手撑着拐杖,继续往里走。 
  纪念堂内立着一排排的牌位,“这里是527个牌位。”陈光聚拿起一个写有“陈光进”的名字,这是陈光聚的亲弟弟。 
  在离开以前,陈光聚每天都要擦拭这些牌位,“2个多月前,我从这里搬出去了,腿已经站不住了,家里人劝。我也想着,要是我还在这,不小心倒了有个好歹,对家人不负责。” 
  最终,2012年7月,陈光聚被家人接回了家中,从此离开了整整相处了33年的烈士祠。
  陈光聚看着立在纪念堂上的牌位,每一个牌位的正面,写着每一个烈士们的名字,背面则写着死于何时何地,祖籍何处。陈光聚能轻易地说出这些人的所有信息。
  “我爱烈士,不愿走。”陈光聚说,他觉得,供奉在这里的每一个烈士们都是有灵魂的。“
  拄着拐杖也难以支撑身体的陈光聚老人,终于拗不过年龄的催促,最终离开了烈士祠。 
  8月31日当天,由中国雅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和齐鲁晚报举办的《替你看看爹和娘》2012大型公益活动走进陈光聚老人家中,探望这位守在烈士祠已经33年的老人。 
  这次活动,也得到当地爱心组织的响应,得知陈光聚老人身体不好,当地的昌邑市爱心组织志愿者们,和记者一起,为老人送去了一辆轮椅。
  在志愿者和老人的家人帮助下,陈光聚放下了手里的木拐杖,坐在了新的轮椅上。
  陈光聚坐在轮椅上,由志愿者推着,走出了房门。从来没有坐过轮椅的陈光聚,一面是欣喜,还有一些紧张。 
  陈光聚的侄女说,陈光聚的半生时光奉献给了这座祠堂的烈士,他膝下没有儿女,从祠堂“退休”以后,就和她住在一起,“老人住里屋,屋里很多东西都是从祠堂带回来的。” 
  在陈光聚的屋里,有一个绿铁皮的暖瓶,暖瓶的盖儿被用得漆黑,老人还是舍不得扔掉,一个黑边大框很旧的老花镜,一把谷子做的笤帚苗,一个大头的手电筒,“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是老年代留下来的,老人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陈光聚老人,用33年守望着烈士的灵魂,剩下的时光,用心继续坚守。  
  “我爱烈士,不愿走。”陈光聚说,他觉得,供奉在这里的每一个烈士们都是有灵魂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