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学者为中国经济开药方
打破“爆”利链 寻找新产业
  • 2012年1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济南12月9日讯 (记者 王茂林) 12月9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压轴”的学术论坛上,四位经济学者围绕当前国际经济大势以及中国未来改革出路发表演讲: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调整期,中国的出路在于培养新型支柱产业和规模经济,而前提是要打破爆发性增长的“爆”利行业既有利益链条。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漫长的衰退调整期,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认为,在这个脆弱的经济调整期,各国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一直苦苦寻找新的支柱产业。但包括节约能源、新型能源、生物工程等一系列产业在内,目前并没有找到真正能带动经济全面恢复的产业。
  “中国经济的突破口在于抓住国际新型市场的孕育期,通过供给补贴、需求刺激等措施扶持自有的新型支柱产业,并培养成为规模经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晓波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理解我国的工业化,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强国”,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地抵御风险,这也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一大原因。
  “为什么毕业生上千人争抢一个公务员职位?如果靠商业贿赂就能一本万利,谁愿为创新承受风险?如果玩空手道就能一夜暴富,谁愿意靠实体经济赚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新转向,政府需要下定决心改变“国有企业坐享其成,私营企业困难重重”的现状。
  就经济运行的具体领域来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胡金焱用一系列经济数据指出,金融、房地产等多个领域的“爆”利现象需要打破。援引银监会数据,2011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0412亿元,比2010年增36.34%,而2011年美国银行业利润总和也不足8000亿元人民币。高利差、垄断利润以及卖方市场,导致体制内金融选择服务大企业、高盈利行业,远离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只能与民间金融市场高风险对接。“体制内外分割的二元融资市场不变,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不能解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