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盘古论今话冬至
  • 2012年12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刘德龙

  冬至,又称“南至”、“冬节”、“长至节”、“亚岁”,也有的称“消寒节”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许多地方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有些地方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最早进入成熟的农耕社会,而且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最完备的国度,也是发明纪年历法和农时节令最早、最完备的国度。
  我们的祖先根据日月星辰天象和气候冷暖变化,在世界上最早总结出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一整套农时节令、岁时节日。古往今来,人们就是根据这些节令、节日进行生产,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根据这些节令、节日过年过节,改善生活,祭祀娱乐,休养生息。
>>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令之一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标志一年四季各个季节起始和过半时节的节令、节日为“四时八正”,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而在这“四时八正”当中,既是节气又被广大群众作为节日来过的,只有冬夏两季的冬至和夏至两个节令。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这个节气,时间在公历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在中国所处的北半球,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白天时间最短,晚上时间最长。过了这天,太阳光线才逐渐由南回归线向北移,白天一天天变长。冬至也是冬季中最寒冷时段的一个标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历来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这天太阳照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天最短,晚上最长,所以冬至又称日南至或“南至”。然后逐渐由南回归线北移,北半球的白天一天比一天长起来,南半球正好相反。《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冬至之后,白日渐长。唐代孔颖达《正义》疏《易经》“后不省方”句曰:冬至一阳生,是阳动用而阴复于静也。古人认为冬至适逢阴阳交替时刻,是阴(夜)气盛极转衰,阳(日)气刚要萌生,是冬去春来的前兆,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气。
  冬至阳生。八卦中,冬至对应复卦,从卦象来看,六爻之中,上面五个是阴爻,下面是一个阳爻,这代表一点阳气开始生出来了,这是我们阳气的根本,是真阳之气。在古人看来,冬至这天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天,是阳盛阴衰的开始。在这一天,盛到极点的阴气开始衰退,一点阳气冉冉萌生,是阴阳转换的时刻。
>>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按农耕习俗,冬至这个具有节气和节日双重内涵的日子,也是人们庆祝丰收、进入农闲,开始准备过大年的标志。所以古往今来民间对冬至十分重视。我们的先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因为冬至也称为“冬节”,所以民间习俗认为不必等到春节,吃过冬节的饺子、馄饨或汤圆就表示增加一岁。因此,有人打趣说,冬节不要吃汤圆就不会老一岁了。宋朝陆游《辛酉冬至》诗云:“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也是把过冬至视为添年加岁的节日。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因为冬至这天,南方北方都在过节。北方吃饺子或者馄饨来应节,南方则吃汤圆。冬至日的前一天,又叫做“小至”,南方家家户户捣米做汤圆,以作为冬至日团圆围桌食用。过了冬至,就将迎接新年。所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是说冬至的欢庆礼俗和春节差不多。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冬至》记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酒,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在京津冀鲁豫皖等地,对冬、夏两至的节令应时食品,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谁家不吃谁难看”之说。
  古往今来,人们都重视在“冬至阳生”之日开始新一年的保健养生。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在这个节气中的养生。冬至之日,要把这一棵阳气之苗保护好,精心调养,使这棵阳气之苗茁壮成长,经络通畅,阴阳顺利转化,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长成参天大树,结出健康长寿的硕果。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 挖掘和发挥传统节气的社会功能,有利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冬至作为民族传统节日,能够被人们长期传承,并赋予鲜活的生命力,集中表现在活动主体借助此项节日活动达到的敬天地、怀祖先,庆丰收、重生养的目的和期盼来年诸事顺遂的愿望。考察冬至节的来源、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它兼具多项功能。比如冬至习俗中所传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看法,对现在社会来说仍有重要的教育和启迪意义,依然值得后人深入地学习、研究、传承。比如说,冬至习俗中的去除人世间灾难、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等思想,也包括一些原始信仰观念、生产生活的经验、宇宙万物的认识,都有大量值得现代人借鉴和学习的成分。再者,可以播布德化。冬至节等民间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精神的传承,就像遗传基因一样,从古至今一代一代传下来,可以把那些流传千古的优良品质注入后代的血液和生命,构成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特殊魅力。所以,节日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无论是人间亲情的渲染,还是对晚辈后生言行品德的熏陶,传统节日都有所涉及,人们在欢度节日时那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充满希望、互相祝福、欢聚团圆的传统情怀,都会极大地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刻而久远的。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