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严寒中,他们顶风前行
  • 2012年12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包裹严实的菜商。
  图为25日,苗淑云全副武装坐在墙角修鞋。本报记者 张晓鹏 摄
  付师傅的薄手套上有好几个窟窿,并不保暖。李珍梅 摄
  连日来,最低温接连刷新纪录,岛城进入了数九寒天。在这严寒天气里,在这呼啸寒风中,却有一些平凡的身影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们可能是凌晨就赶早去菜市场忙碌的商贩,是走街串巷吆喝着收废品的老大爷,是守在街口的修鞋匠。正是有了这些平时普通而常被人忽视的身影,这个冬天,才涌动着处处暖意。 
                                 ————策划人语
夜半卖菜人 随身带棉被 累了车上睡
文/本报记者 董海蕊 吕璐 片/本报记者 吕璐 
  午夜,青岛整座城市已慢慢入睡,但是对于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的菜贩们来说,才刚刚开始一天中最兴奋的时刻。在午夜的寒风中,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着。 
天太冷,来回走路跺脚取暖 
  半夜12点,46岁的史泮香正忙着和朋友从汽车上卸白萝卜,一共20包白萝卜,每包50斤,不到十分钟就卸完了。不过这仅仅是“开胃菜”,老史的车上还有5吨菜需要卸。“我主要是批发白萝卜、青萝卜、胡萝卜和心里美。”因为气温低,一张口,老史就哈出了一道长长的白雾。12点赶到批发市场后,老史和他的朋友们需要花半个小时把车上的菜卸下来打包。
  12点45分,菜终于卸完,老史的额头泌出一层汗水,他摘下厚厚的“雷锋帽”,白色的雾气从头发上升起。“23日晚上气温特别低,冻得我都快不想干了。幸好今天穿得多。”老史的身上穿着一件羽绒服,里面则是一件羽绒马甲,然后是一件厚厚的毛衣,毛衣里还穿着保暖内衣。虽然穿的衣服很多,但是卸完菜没一会儿,老史又冻得时不时走动着,并不停跺脚。“脚冷啊,跺跺脚会好点儿。”
自带棉被市场搭床睡 
  凌晨1点,在批发市场内西南角的位置,八个白色的塑料箱反扣在地上,上面铺了一层褥子,一个简易的床就搭建起来了,两个菜贩正盖着花色的被子呼呼大睡。“他们开张晚,得到四五点钟。”临近的菜贩李秀霞向记者解释。 
  53岁的李秀霞是高密人,和老伴每天都到批发市场批发蒜黄。“我也是刚刚睡了一觉。年纪大了,不睡一觉就没劲儿干活。”每次将蒜黄从车上卸下来后,李秀霞就会趁着顾客没来之前的时间抓紧睡一觉。睡觉时,她会将棉衣盖在被子上。她还给自己做了一件棉袄,里面是厚厚的棉花,“比买的羽绒服什么的暖和多了。”
  在一辆货车的驾驶室内,一位女士正在侧着身子睡觉。她的丈夫老李正在忙着卸藕。“这些活,我自己干就成了,让她好好歇歇。”老李笑着说。 
冒严寒早起挑蔬菜 
  凌晨1点30分,53岁的杜增华已经赶到批发市场,正拿着手电筒挑芹菜。杜增华在团岛农贸市场早市有个菜摊,专门卖芹菜,每天都要早早地到批发市场进货。看了两份芹菜,杜增华最终决定从第二家菜贩手中购买一筐芹菜,大约300斤。
  “今天的芹菜水分太多,太脆,不好卖。”300斤菜买到手,杜增华心有不甘,打开手电筒一筐一筐寻找好一点儿的芹菜,不过最终还是很失望。“一会儿再去昌乐路的批发市场看看吧,不过那边的市场太小了,估计也没有多少。”杜增华无奈地说。因为挑芹菜,杜增华的双手已经冻得通红,时不时放到嘴边哈气暖和一下。“天气太冷了,不过没办法,要是今天不来,明早就没菜卖了。”杜增华介绍,他每天都是凌晨一点半到批发市场进菜,然后3点左右回家,“回去吃点儿热乎饭,喝点热水,然后4点再赶到农贸市场。”
修鞋匠 大衣棉袄裹上身 八点出摊忙修鞋
本报记者 杨林
  25日上午,在大润发旁的新田路上的修鞋摊,张汝国正忙着给一双女士靴子安新鞋跟,摊位上满是打磨机打磨胶底的焦味。“靴子不好修,鞋里面深,修鞋工具够不着。”张汝国说,一到冬季,来找他修靴子的人就增多,一双靴子的修理时间比普通的鞋要长很多。
  张汝国的修鞋摊坐东朝西,背靠一堵墙,摊位在10点以前见不着阳光,再加上凛冽的北风,让站在摊前的客人不一会就寒冷难耐。
  张汝国1989年从云南当兵后回到老家临沂,夫妻俩起初以种地为生,2002年来到青岛,修鞋至今。
  修鞋匠的基本设备是一台修鞋机和一台打磨机,张汝国夫妇分工明确:修鞋帮和拉链的找苗淑云,修鞋跟的找张汝国。夫妻俩坐在修鞋摊中交流并不多,只有要某个工具的时候才会招呼一下对方,俩人手中要修的鞋一双接一双。
  “冬天出门前里面捂一层棉袄,外面再套一件大衣,护膝、帽子一样不能少。”和苗淑云说起话来,只能看到她藏在帽子和口罩后面的一双眼睛。为了干活方便,苗淑云戴的是无指的手套,露出了手指上的茧子,张汝国干脆把手套扔在了摊上。
  “为了接更多的活,冬天早晨八九点钟就要把摊子支好了。”张汝国说,每天夫妻俩干到下午4点才会收摊,由于手里的活不断,夫妻俩中午轮流到旁边的菜市场吃饭,没人的间隙会小跑去大润发上厕所。
  长期坐着劳动给两人带来一身“职业病”。“右胳膊天天拿着工具使劲,右半边的膀子疼得厉害,他和我一样,俩人的腰也都不好。”谈起这些伤苗淑云也只是笑笑。“高峰的时候每天修二三十双鞋,最低每双三五块,天气允许就出来摆摊。”张汝国坦言,冬天最要紧的就是捂得厚厚实实的,“不然生一次病就不值当了。”
  张汝国夫妻俩今年都49岁,女儿在一家超市工作,儿子在附近一所中学读初一。两个孩子是他们继续劳动下去的希望。
  11点,阳光终于转过来照到了张汝国的摊位上,坐了一上午的他终于可以放下手中的活,起来跺跺脚、晒晒太阳,和临摊位的修鞋匠们唠唠嗑了。

破烂王 顶着穿堂风,小区里吆喝揽活忙
本报记者 李珍梅
  晨光中,一辆手推车、几个编织袋,再吆喝一句“收废品……”,67岁的崔孝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近日,岛城持续低温,让人着实有些受不了。但对老崔来说,天越冷意味着他要走的路更多。只有不停地在大街小巷里走动吆喝,身子才会更暖和,收到的废品或许更多。
一天走八十里路,走街串巷收废品
  “收废品……”25日早8点,一个熟悉的声音又在天山小区里响起。67岁的崔孝德推着一辆单轮的木制小车,上面放着好几个大麻袋。推车上还挂着一个破旧的塑料篮子,里面放了几个矿泉水瓶。
  这两天岛城持续低温,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样疼。老崔身着一件军绿色大衣,戴着手套,但手套指尖处有好几个窟窿。
  “老了,干不了重活了,只能来收收废品。”老崔是江苏邳州人,在青岛收废品已有三年了。年轻时身强力壮在老家种地,也到工地上打过工,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干不了重活。在老乡的介绍下,他自己做了一辆手推车,来青岛收起了废品。
  “都一个月没干活了,这几天得多走走。”前不久,老崔腰疼的毛病又犯了,在床上躺了一个月。进入12月,天气冷得厉害,但他在屋里待不住了。“每天7点多出门,一天至少得走七八十里路吧。”老崔憨厚地笑着说。
天越冷,越要不停地走
  这样的极寒天,收废品到底有多辛苦?25日,记者跟随老崔体验了两个小时。
  为了让在家的人听到他的声音,老崔不走大马路,专拣小区间的小路走。小路上风很大,一进去便感到刺骨的冷。而从小区出来时,老崔总能碰上台阶。他只能拉着小车,一步一步后退着走。小车上的废品并不多,但因为年纪大了,老崔推着小车走上坡路时,佝偻着身躯,微微地喘着粗气。
  “有时候一下子就收很多,有时走两个小时也收不到几个瓶子。”老崔说,每天收废品也得靠“运气”。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三四十块钱,少的时候,曾经一天只挣了一块钱。
  推着小车吆喝时,老崔不仅要动手、动嘴,眼睛也要不停地四处观看,寻找地上的纸壳或矿泉水瓶。两个小时里,老崔只到一户居民家收了二十几个矿泉水瓶子。
  干走路,又收不到废品,天太冷,记者提议停下来休息。“不,我宁愿走着,这样脚还不冷。”老崔摇着头说。
一顿午饭不超4元 多攒点钱回家过年
  两个小时里,老崔把天山小区走了个遍。随即老崔又进入下一个目的地——大尧。
  “中午走到哪就在哪吃饭。”中午临近,问及如何解决午餐时,老崔回答说。一个馅饼1元、一碗豆腐脑1.5元,每天中午,老崔的午饭简单而又固定。“再怎么吃也不会超过四块钱。”老崔笑称午餐是随便对付,晚餐他会回到住处做饭,他口中的“丰盛晚餐”也不过是白菜、萝卜。
  “年底了,省着点用多攒点钱回家过年。”老崔有三个儿子,儿子成家立业有了孩子,生活压力也挺大,于是老崔也出来挣点生活费,老伴则留在家照看两岁的孙子。
  “我还挺想他呢。”年关临近,老崔盼着早点回家见到可爱的孙子。

磨刀工 为磨好刀不戴厚手套
本报记者 李珍梅
  戴厚手套磨刀不方便,戴薄手套手又会被冻僵。极寒天里,低温对磨刀人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25日,记者走近了迎着寒风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磨刀人。
戴着破手套,不为防寒怕伤手
  “磨剪子来,戗菜刀……”25日,伴随着熟悉的吆喝声,磨刀师傅付广学推着车子行走在福林花园。因为天太冷,付师傅带着帽子、耳罩、手套,自行车后座上载着磨刀工具。车头两边都挂着篮子,一个篮子装了各种布料,另一个篮子装着一个喇叭,时不时地发出磨刀吆喝声。
  “师傅,我这要磨刀。”熟悉的磨刀声引来回应,福林花园15号楼三楼一居民探出头,向付师傅大声说。不一会,便从家里拿出3把菜刀下来了。“现在的刀用不久就不快了。扔了太可惜。”这位居民说。
  停好自行车,把磨刀工具支在地上,付师傅接过菜刀便低头认真地干起活来,白色手套破了好几个洞,一点也不保暖。
  “本来这个手套戴着就不是用来防寒的,是怕划伤了手。”付师傅解释说,因为磨刀是手工活,手套太厚了会耽误干活。因此拿一副旧手套稍微遮挡一下就行。
磨刀20年,一手茧子和疤痕
  “一把五块钱,三把一共十五。”经过四道磨刀工序后,付师傅将磨好的菜刀递给刘女士。“磨得挺好。大冷天挺不容易的。”刘女士接过菜刀看了看说,随即递给付师傅15元钱。
  今年52岁的付师傅是郯城人。来青岛磨刀已有20年之久。“这门手艺是从我一个亲戚那学来的,学了一个月就出去挣钱了。”付师傅说。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赚个百八十块钱。不好的时候走俩小时也没人磨。”付师傅说。
  磨刀20年来,因为长期握着刀柄,付师傅的手上有一层厚厚的茧子。茧子有些发黄。而磨刀时,付师傅也经常会通过用手摸刀刃,来判断是否磨得锋利,这也少不了划伤手。“有的时候太锋利了,偶尔不小心就会割破手。”付师傅指着手指上的一些疤痕说。
磨刀技术好 常迎回头客
  “我这有把菜刀,刀刃上缺了个口子,你能不能帮忙打磨一下。”正当付师傅准备收拾工具时,另一位居民郭先生问。“你拿来看看吧。”付师傅说。因为刀刃受损,付师傅打磨时也要花更多的时间。经过精心打磨,缺损的刀刃被磨平,看上去很锋利。郭先生拿到后,直称赞付师傅手艺高。
  半个小时里,付师傅接了四笔生意。尽管支起磨刀工具的地方处于风口处,但他却笑着说“有活干就不冷”。
  “他磨得挺好的,上次让他磨菜刀,这次我再让他帮我磨剪刀。”90岁的吕老太笑呵呵地说,因为付师傅的手艺好,小区里很多人都留有他的电话。刀变钝了,就会打电话给他。
  “找我磨刀的很多都是老客户,要不就是老客户介绍的。”付师傅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