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舌尖上的浪费
  • 2013年0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胡乐浩

  到了年末岁尾,亲人聚会、朋友聚餐多了起来。欢乐的同时,也得承认,我们身边还存在着不同程度地餐桌浪费的现象。
  在一些大学食堂,一个餐盘中的食物堆得像小山一样,但只被吃掉了一个“山尖”的现象相当普遍。有学者因此做出警告:仅我国大学食堂中,每年就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
  再以婚宴为例。对此,笔者也有深切体会。前不久去一家四星级酒店吃喜酒,婚宴结束后,笔者留心了一下,看到装菜的盘子在玻璃转盘上层层叠叠地堆着,红烧肉、肘子、酱牛肉等“硬菜”都剩下多半,有的菜甚至一口也没动过,吃完后也无人打包。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浪费现象?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面子、讲排场心理在作怪。对此,我们一方面真的需要好好反思,另一方面不妨向外国人学习。比如,德国人认为“吃光”是最大的礼貌。德国餐馆每张餐桌或菜单上,都有“请勿浪费”的提示。用餐完毕后,服务人员有义务提醒客人打包。在瑞典,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接受相关教育。在幼儿园吃饭时,孩子们就被教育吃多少拿多少,不够再拿。老师会在一旁提醒孩子们不要浪费。久而久之,不浪费的习惯就养成了,这种习惯一直伴随着他们成年,走向社会。在南美的巴西,则流行吃自助餐。餐馆里摆放着各式菜肴,客人自由选择,按人头收费,不计量供应,巴西人也不会因此而胡吃海喝。当餐馆有剩饭剩菜时,一般都会叫餐馆打工者打包带回家,或是直接送到社会慈善机构,如孤儿院和敬老院。  可以说,因为食物匮乏而吃不饱的问题对于今天的国人而言已经不存在,但纵观世界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令人忧虑的粮食短缺隐患与随处可见浪费粮食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严峻的形势面前,不可小觑餐桌上的浪费现象,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避免和禁止。换句话说,尊重劳动,爱惜粮食,反对浪费,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养成良好的餐桌文明,避免舌尖上的浪费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笔者建议家长可以从小就注重孩子的饮食教育,时常让孩子一起参与食物的种植和制作,在春种秋收的辛勤劳动中教会孩子常怀感恩之心,学会节省食物,如此等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