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了,终于见到俺哥了”
德州的高延德老人在东营利津见到恩人王悦举
2013年03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53年后,高延德终于见到了恩人王悦举(左),两人都是眼含泪花。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本报东营2月28日讯(记者 段学虎) 28日,68岁的德州老人高延德终于在东营市利津县见到了53年前救助自己的恩人王悦举,德州老人的寻恩人之旅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带上德州特产去看恩人
  27日晚10时许,记者得知高延德老人和儿子高海升已经赶到东营。高海升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来到利津,但由于天色已晚,就和父亲先住在了旅馆里,准备明天和父亲一起看望53年前救助父亲的恩人。
  据高海升介绍,得到恩人王悦举现在的住址后,父亲高延德就开始准备看望恩人的事。高延德和儿子花了两天时间准备礼品,“都是些我们德州当地的特产,扒鸡、自家的玉米面还有我们当地的香油等等,东西不多,但是礼轻情意重,也是父亲的一点心意。”高海升说。
  “53年都没信了,在报社的帮助下找到了,当时还真有点不敢相信了。”高延德老人表示,能在有生之年再见恩人一面,也了了自己压在心底50多年的一个心愿。
再见恩人,难抑热泪
  28日上午9点,高延德老人来到恩人王悦举所在的泰山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此时,王悦举老人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下车后,虽然两人都已经从当年毛头小伙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但两人都能感觉到对方就是自己要见的人。高延德一把握住王悦举老人的手,激动地问,“你是王大哥吗?”得到王悦举老人肯定的回答后,高延德老人眼圈一红,屈膝下跪,被王悦举老人一把拉住。两人紧紧地拉着手,眼圈通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儿,心情慢慢平复的两人手牵手来到了王悦举老人在公司的办公室。53年未见,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王悦举老人1996年搬来东营市利津县,目前老人的儿子在利津县有一个大型的纺织企业,一家人的生活也早已从当年的吃菜叶、花生皮变得富足起来,而高延德老人的家境也不错。
“没想到现在能过这么好”
  “在新泰的大半年里,我和王大哥就像亲兄弟,大娘喊着我俩的小名一块去干活,我的棉衣棉裤破了,大娘就给我缝。最后我要回德州时,我的裤子烂了,王大哥在车站就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给我换上。”53年不见,两位老人手拉手,有着说不完的话。王悦举老人告诉记者,当年两人虽然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
  王悦举领着高延德参观了自家的公司。两位老人想起当年的清苦,再看看现在的幸福生活,都禁不住感慨,“没想到现在能这么好,我们那时候能吃到地瓜干算好的。我父亲去世早,当时我家里也不好过。地瓜干不够吃,我们就掺上地瓜秧、花生皮,和地瓜干一起磨碎了充饥。”王悦举想起当年的情景。
  “53年没见了,高叔叔在东营住两天,老哥俩好好聊一聊,再逛一逛东营。”看到两位老人的亲热劲儿,王悦举老人的儿子王峰赶快安排。
□新闻回放
53年前新泰行乞 幸得恩人救助
  53年前,15岁的德州人高延德带着妹妹,讨饭走到新泰行宫村,16岁的王悦举和母亲常常救助他们,两人在此生活了大半年,度过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如今,已儿孙满堂的高延德想寻找当年的恩人,向他们说声谢谢。
  家在德州经济开发区的市民高延德说,53年前,老家闹饥荒,粮食不够吃,他独自带着妹妹,到外面讨饭。在新泰一个名叫行宫村的地方,他们遇到了恩人王悦举和他的母亲,恩人给他们地瓜干吃,两人才活了下来。
  高延德说,王悦举和母亲看着他们可怜,要不到饭的时候就给他们吃的。“一到下雨阴天,路不好走,饭更不好要,王大哥和大娘就不让我们出去讨饭了,挤出家里的口粮分给我们吃。”
  高延德老人后来曾到新泰找恩人,但没有找到。高延德说,他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5年前凭着原来的记忆来到新泰,但已找不到那时的村子。高延德说,自己能活下来多亏了恩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找到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本报记者 赵兴超 王小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