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媒体记者眼中的沛县之变——
产业发展壮大了
文章也有血有肉了本报记者黄广华韩伟杰
2013年03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日新月异的沛县。
     王正喜,1987年进入《徐州日报》,现为《徐州日报》专题部副主任。最近几年,王正喜发现,一些朋友在知道他是沛县人后,常常会加上一句“沛县这几年变化很大”。听到这样的话,王正喜便觉得心中腾翻起无限的自豪感。作为一名报社记者,沛县变化带来的自豪感也使王正喜笔下的沛县从豆腐块新闻转变为大篇幅的文章。
  “我1997年进入徐州日报社,主要跑沛县方面的新闻。当时沛县农业还停留在家庭式的传统农业中,不成规模,也没有特色,我写报道就只能选点,写得大都是豆腐块新闻。”已经是《徐州日报》专题部副主任的王正喜回忆起刚入行时所做的新闻报道大多是乡里率先致富的能人,“都是一家一户的,有人种了几亩葡萄,有人养了鸵鸟等等。跑农业很有意义,但当时就是发愁稿子写不大。采访都是坐着摩托车,从一个乡镇到另一个乡镇。”
  2000年,沛县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寻找经济效益更好的农作物。“最先成型的是肉狗产业,但是这个产业市场小,难深入。所以县委、县政府转变思路,引进肉鸭产业,带动农民养殖肉鸭。也就三四年的时间,沛县的肉鸭产业就发展很大了。”在王正喜的报道中,肉鸭养殖让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而另一方面规模化、有特色的蔬菜种植也在带动农民致富。
  “以前都是种粮食,收益低。沛县就学习寿光,由政府引导村民大规模的种植特色蔬菜,就形成了这个村全部种茄子、那个村全部种牛蒡的模式。不再是一家一户,而是成片了。”蔬菜种植连成了片,王正喜的豆腐块也累加成大文章,“2005年又开始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把产业链延长。”
  沛县的农业从点变成了面,王正喜发现,2003年前仅有煤电企业的沛县也引来工业集群,把工业的链条越拉越长、越做越细。“以前就是挖煤运煤,通过招商引来铝加工业。虽然沛县不产铝,但是却把附近的铝都吸引过来,不断深化加工,形成一条产业链。”
  “以前写沛县新闻总发愁写不大,但现在各项产业都起来了,有血有肉,有内容可以写,就能够做出大文章了。”在观察记录沛县变化的同时,王正喜也在思考变化背后的原因,“沛县的发展都是经过科学论证过的,没有走弯路,这就说明政府的决策和思路是对的。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只要发现有发展前途的优势产业,沛县人就会迅速复制,形成自我的特色和规模。”
  新一年,王正喜又在想着为沛县做一篇“开局”的文章,有了工农业的跨越发展,王正喜把更多的期待投入到沛县的城市建设方面,“徐沛快速通道修好,我从徐州开车回沛县就能缩短一半时间。”

谈他山之石>>
济宁市委讲师团团长 丁海燕 谋求经济快速发展 要抓住自己的特色
  “沛县,曾经的一个落后县,江苏最后一个通高速路的县域,经过艰苦奋斗,后发制人,7年间完成了5件大事,一举进入了全国百强县,跻身苏北第一方阵。”济宁市委讲师团团长丁海燕谈到沛县经验时说,作为济宁而言,必须真正地做到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找准方向和目标,抓住特色寻求发展。 
  丁海燕表示,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水平是不是高,速度快不快,根本还是取决于思想能不能解放。沛县之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因为他们知难而进,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江苏支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机遇到来时,他们没有错过,而是背水一战,抢抓了大好机遇。 
  “只一味蛮干还不行,还必须要定位准方向,分析透彻,抓住自身的区位优势。”丁海燕认为,有了这种方向感和目标感,只要办法得当,措施有力,跟进及时,踏踏实实做事,就一定会有收获。 
  丁海燕认为,沛县发展的成果,还得益于他们找准了自己的特色,在第一产业,他们大力发展肉鸭养殖、特色蔬菜和绿色稻米,在第二产业,他们发展集约化的园区经济,在第三产业,他们将目光瞅准现代服务业,将精力放在城市经营上。对于济宁而言,应该坚持工业带动,农业支撑,壮大服务业,城市格局坚持城乡一体化和镇区合一,各县市区都在城镇化推进进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抓住自己的特色。 

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汪金厚 发展经济固然重要 更要注重生态保护
  “要让市民头顶蓝天,脚踏绿地,呼吸着新鲜空气。”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汪金厚在谈到沛县经验时感受颇深,他认为,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心系群众,寻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要立足“生态”二字,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的舒心、幸福。 
  汪金厚认为,原来提起江苏的丰县、沛县,在很多人心目中,似乎是贫困和落后的代名词。经历10年左右的发展,如今,整个沛县已经脱胎换骨。其间发生了什么?人家究竟是怎么做的?都引起了自己的深思。“必须要正视我们在发展中的问题,真正解放思想,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己的特色”。 
  让汪金厚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沛县每年要新增公共用地10万平方米,是见缝插绿,而不是见缝插楼。经营一座城市,在上马项目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和生态,要考虑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控制污染源,多种植绿树和绿地,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环境,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像西方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坚决不可取。 
  “说起农村环境治理,沛县经验就三个字:净、清、绿。”汪金厚说,农村垃圾处理和水污染问题向来让政府很头疼,沛县给出了一个经验,就是先把垃圾清理干净,污染源没了,水自然就清了,多种些树木,让农村的空气变得更好。 
  本报记者 马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