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商周时期古官窑烧制官盐供王朝
文/片本报记者张牟幸子
  • 2013年03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荒草掩映中的杨家古窑址。
  杨家古窑址前还散落着土陶一样的碎片。
  杨官英老人正在向记者讲述那段历史。
  在滨州市北部有一个北临渤海,属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县城沾化,而在距离沾化县城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落——西杨村。这个小村庄紧邻烟新高速,借助着有利的交通条件和村民活泛的经济头脑,村子里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每个角落都充斥着现代的气息。就是这样一个紧跟时代脚步的小村庄附近,却有一个沿用了几个朝代的古窑群,这座曾经为商周王朝烧制官盐而辉煌一时土窑,却随着深埋的黄土渐渐消失在了村民的记忆里。
  荒草掩映藏古窑
  为了寻找这座在历史上仅留下只字片语的古窑群,将它昔日的辉煌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3月15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两个小时,来到这座紧邻高速公路的小村庄。
  春季风很大,村庄道路上大片的黄土和沙砾被风吹得四处飞扬,十几户人家都在忙碌着装修和搭建新房。村庄里随处可见建设新颖时尚的二层楼房,小轿车和农用卡车随意停放在村子宽阔的街道上,老人们着装整洁地靠在高大的院门前聊着家常。本以为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官窑在这个村庄中人尽皆知,但是询问过后才发现村民对古窑群知之甚少。村庄里的年轻人仅仅知道这座古窑群的存在,却不知在何处;老人们也仅仅告诉记者这座古窑群在村子西北方向的田地里,有一座大大的石碑立在古窑上面,顺着大路向北行驶就可以看到。
  村子北面出口通往柏油马路上的土路布满泥坑,车子行驶在上面如同在充满风浪的大海上行船,左摇右摆、上下颠簸。终于到了大路,一路向北后记者并没有找到那座古窑群,也没有见到那座竖立在田间的石碑,只得掉头向回行驶。记者再次询问了几名在路旁修剪枣树枝的村民。一名村民说,这个古窑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大土丘,石碑就是立在这个土丘上,“解放前曾经来过一辆大卡车,从那个古窑里拉了一车的东西出来。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是听老人们这么说的,你们现在去什么也看不到了。”
  按照村民的说法,记者来到在路旁延伸出的小土路,这条路太过狭窄无法行车,记者只得下车步行寻找。这条乡间小路两旁是大片的棉田和枣树,步行一百多米后在距离小路百米处还有一个小规模的养猪场。然而步行两公里后,并没有顺利看到古窑群和石碑,举目四望全是平坦的田地,还有一对农民夫妇在焚烧秸秆来清理土地,以方便再次种植农作物。至此,记者开始怀疑这片古窑群是否真实地存在过,还是仅仅存在于村民口口相传的传说中。那对善良的夫妇告诉我记者,那个古窑群的确距离这里不太远,站在高高的道路上还可以隐约望见那个石碑。
  记者再次驾车向北行驶,在另一条延伸出的小路上,终于隐约看到在荒草丛中似乎掩藏着一座石碑,但是杂草随着风摆动,遥遥望去那座石碑似乎又不见了。沿着小路前行,小心地躲避着棉花枝叶,再次寻找那座如同幻觉一般时隐时现的古窑群。田地被一条条的沟渠分隔开来,已经没有水源的沟渠被层层芦苇掩盖。越过一条又一条的沟渠,翻过一个有一个的小土丘,看到田间地头上有散落的土陶碎片。那些碎片无声地宣告着那座古窑群确实存在过,纵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随着风沙变迁这些土陶碎片也会被不断地翻出来。在一片棉花地的尽头,那一座石碑终于真实的显现出来。土丘没有村民形容的那么大,高不过半米,长也只有两米左右。石碑就被立在这个小土丘上,上面刻着“杨家古窑址”的字样,是在1977年由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立在这里的。
  这就是那座曾经辉煌庞大的古窑群吗?就是那座有着几千年历史曾经烧制官盐供商周王朝食用的古窑群吗?周围田地里的棉花枝还没有被清除,石碑旁几个断掉的玉米秸秆散落四处。或许这座古窑群曾经真有村民形容得那么大,但是在土地不断被开垦种植的过程中,这座古窑所占的土地也在不断地被村民开垦。
  看到这些,记者不禁有些黯然失落:祖先传承下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仅有的这些也并没有被珍惜。这座官窑就这样默默存在于此几千年,随着朝代更迭堙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往昔历史仍可追
  查阅了许多书籍,然而关于杨家古窑群遗址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沾化县宣传部主任陈方明说,西杨和东杨村属于退海之地,这处古窑群应该就是当时制盐所用。在前往古窑群遗址经过的几个平坦的土丘上,随处可见一些零碎的贝壳半埋在泥土里,或许这些贝壳的碎片就是大海曾经来过这里留下的痕迹吧。
  据了解,西杨村距离海岸线约有45公里,村庄西面一条河流就是通海之河。杨家古窑址是在1955年徒骇河疏浚加宽时发现,当时便出土了大量制盐工具。1977年12月,山东省《革发122号》文件公布“杨家古窑址”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划定的保护范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240米,面积15.6万平方米。遗址上采集的大部分标本是盔形器、滤器、灰陶簋口沿、灰陶豆等,皆为盐业生产所用,少部分为生活用具。同时,还出土了青铜剑、贝币等重要的文物。
  近年来,不少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又对该遗址进行了地面调查,仅在保护碑周围15万平方米的区域内发现了10处商周时期制盐遗址、2处东周时期制盐遗址,发现了大量盔形器残片以及煮盐的灶等。根据专家的调查情况,在西杨村0.7公里处还有两处遗址,挖掘发现过陶灶及成片的盔形器碎片和烧土块,而西杨村以南约四公里处的东杜一带也发现过制盐的遗址,也属于杨家古窑遗址。现基本可以确定杨家古窑群遗址最南延伸到沾化县城,南北8公里,东西3公里,面积约2400万平方米。
  就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南部遗址时代较早、往北渐晚,制盐作坊也存在由南向北逐渐迁移的过程。杨家古窑址不仅是滨州市和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发现最大的、保存最完整和最有价值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而且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商周时期的一处独立的核心制盐区,其生产的食盐除供给齐地使用之外,主要是供给当时的商周王朝食用。
  这些是杨家古窑群遗址仅存的一些文字记载,而在村民的记忆里,杨家古窑群遗址也仅仅是一个名字。记者再次来到村庄里,试图询问这座古窑存在的历史,然而五六十岁的老人对于这座古窑群的历史也无法陈述。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村里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杨官英(音),通过零碎的记忆,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五十年前他和考古队员一起挖掘古窑的历史。
  杨官英介绍,当年省里来了两名考古专家要考察这座古窑,还在村里雇了四个村民一起挖掘,他主要负责给这些人做饭。“专家就拿着那种小刷子一点点把土扫下来。当时我还想,这样扫要扫到什么时候才能全挖出来,后来还真挖出东西来了。人家不让看,只是听说是个古人,嘴里还喊着一个贝,身上还挂着些什么东西,还有一些别的零碎东西,后来这些东西都运到省里去了。当时那个古窑还非常大,能有五六亩地那么大,也挺高的。”杨官英说。
  记者经历众多周折,来到那座古窑群面前,寻到了它的历史,寻到了它的记忆,却也寻到了它即将消失的信息。希望这座曾经作为中国几个主要制盐地之一的古窑群,可以在几千年后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它的贡献值得被铭记,值得被雕刻在历史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