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场花絮>>
这些仪器太奇妙了
  • 2013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工作人员为小记者讲解观测设施的用途。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两位小记者在观察气象仪器。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本报济宁3月24日讯(记者 李蕊 马爽 杨琰 刘兴权) 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本报100名小记者先后走进济宁市气象台和气象观测场,了解气象预报的制作过程,同时了解气象观测场内观测仪器的用途。 
  23日上午9点多,本报100名小记者来到位于金宇路的济宁市气象台院内。工作人员将他们分成了两组。记者跟随一组小记者走进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很多小朋友都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很好奇,想知道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它的诞生和天空中的卫星风云2号……”在此等候的气象预报员张泽铭结合大屏幕上的卫星云图,认真地向孩子讲述着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图上的蓝线和绿线分别代表什么?”讲解告一段落时,小记者马致远提出了疑问。张泽铭介绍,蓝线是代表温度,而绿线则是代表气压。随后,又有不少小记者举手提问。张泽铭逐一进行了解答。 
  随后,小记者们来到位于琵琶山路北首的气象观测场内,在此等候的气象观测员们热情地给他们介绍了观测仪器的用途和名称。
  “这个像塔一样的仪器名叫风塔,也叫风速风向指示器;那个像小烟囱一样的,叫雨量筒,顾名思义是测量降雨量的……”气象观测员认真地讲解。
  在现场参观的一个多小时里,小记者们分多批进场,分别对场内的雨量筒、蒸发皿、地温场、风速风向指示器及水平能见度仪等仪器进行近距离观看,并了解了他们的具体用途。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学会了许多气象知识。”小记者付博源说,他不仅了解到雨、雪、雾是怎样形成的,还明白了气象环境同样需要人们共同努力保护。 

  小记者们怀着都十分好奇的心情来到气象观测场,开始了新奇的体验之旅。
  “这儿有个大箱子!”小记者盛俊杰好奇地喊了起来,其他小记者也禁不住围过来看个究竟。
  这时,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这个大箱子叫百叶箱,里面竖着一支温度计和湿度计,要三小时看一次。测量温度的叫干球,测量湿度的叫湿球。箱子里放着一卷有表格的打印纸,会自动打印出今天的温度和湿度,要每小时看一次。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紧接着,工作人员带领小记者们来到测量雨量的地方。工作人员从雨量器里拿出一个像啤酒瓶的玻璃瓶,又从地上捡起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说:“像啤酒瓶的叫储水瓶,圆柱形的玻璃瓶叫量瓶,每天的2点、5点、8点、14点、20点,都要测一次。
  这时小记者王运锡说:“这些仪器真是太奇妙了。可是这里的工作人员真辛苦,我一定好好学习文化,也做一名光荣的气象观测科技人员。”
       本报记者 李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