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台首位“农场主” 要用 三年让村里大变样
1400多亩地怎么用,目前正在规划设计中,他打算种上有机蔬菜和果树,同时发展农业、旅游、休闲度假
  • 2013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农场的首要工作,就是先把路修好。 记者 秦雪丽 摄
  刘举林高兴地领到了营业执照。 (通讯员供图)
  刘举林的农场依山傍水,风景很好。 记者 秦雪丽 摄
  □通讯员 毛东照 张京亮
□本报记者 秦雪丽 
  在刘举林十多岁的时候,他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在村里开办一家企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高兴地工作。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一梦想变为现实,3月15日,刘举林申请创办了家庭农场——莱州市曙光家庭农场,莱州市工商局正式核准注册,他于当日领取了营业执照。
  该家庭农场成为烟台首家,也开启了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目前,刘举林的家庭农场正处于规划设计中,在设计蓝图中,有“农业、旅游、休闲”等字眼,用他的话说:“三年后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小时候看父辈种地不易 他决心在家门口办企业
  刘举林,莱州市程郭镇前武官村村民,今年38岁,当从莱州工商部门人员手中接过营业执照的刹那,刘举林笑了。作为烟台首位农场主,刘举林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在村中很多老人眼中,刘举林是个很有想法、很有胆识的孩子,也正因为他的这种个性,而立之年的他在莱州东部从事矿山生意,并在业内取得一定成绩。尽管衣食无忧,但在刘举林看来,生活中总缺点什么东西。
  “每天下班回家,带着一身的灰尘,总让我感触很多。”刘举林说,尽管矿山生意利润不错,但毕竟不是长久的行业,而且污染较大。在刘举林内心深处,他一直想从事绿色环保的工作,尽管多年过去,儿时的梦想他也从未忘却。
  刘举林所在的农村多丘陵,少平原,由于配套设施不健全,道路运输不畅,大型机械在这派不上用场,给村民带来很多苦恼。“村民们最打怵的就是收庄稼,只能推个小推车,一摇一晃地步行在坡路上,半个多月才能把庄稼收回家。一年下来往往付出很多,收获很少。” 
  因为种地难,一些村民便骑二三十里路的自行车,去做短工,但却又经常碰到工钱难要的尴尬。刘举林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从小便目睹了父辈们的这种辛苦。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他便萌生了在村里开办企业的想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挣。
为了筹建家庭农场 他和父亲吵了好多次
  在刘举林的村里,土地分为四类,包括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四等地。其中四等地土层较薄,不适合种植庄稼等农作物,而且耕种麻烦,由于付出与产出的不对等,很多村民都出外打工,或者集中种植质量好的土地。慢慢的,很多四等地也沦为了荒地。
  早在6年前,刘举林就发现了村里荒地的情况,便开始流转这些荒地。“当时也说不出出于什么原因,就是感觉这些地荒芜着挺可惜。”刘举林说,对于他的想法和做法,当时很多人都理解不了,其中包括他的家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在从新闻上得之这一消息后,刘举林有些激动,开办“家庭农场”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过。
  然而,刘举林的想法,受到全家人的否定。“不愁吃喝,衣食无忧,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租地建农场?”刘举林的想法,首先遭到自己父亲与哥哥的拒绝。因为家庭农场筹建问题,刘举林也多次与父亲发生争执,不欢而散。
  采访中,刘举林的父亲称,儿子流转的土地大都是一些荒地,“这些土地自分下来以后,很多村民就放弃种植了。”别人不愿意种的“荒地”,儿子为什么非要租赁过来。刘举林的父亲称自一开始,他就反对儿子的做法,但拗不过儿子的坚持与执着,最后也只能同意,并帮着流转土地。
400多户村民围到家门口 主动提出把土地租给他
  莱州市曙光家庭农场,耕地面积1440亩,水库面积420亩,注册资金1500万元。在流转的1440亩土地中,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乎全部是四等地或者荒地,土地上长满荒草,只有少数几片土地还种植着小麦。通往这些土地的道路高低不平,很不平坦。
  谈到土地的流转过程,刘举林称,他很感谢村民对他的信任与支持。当村民得之刘举林要租赁村中的四等地,成立家庭农场的时候。大约有400多户村民拿着合同,来到刘举林家门口,当场同意办理租赁手续。
  “这一幕让我很感动。”刘举林说,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为此,他还与村中很多老人协商土地租赁的价格,并最终以高出协商价格1/4的租金,租赁了村民的土地,租赁时间30年。
  刘举林称,他流转的土地都是一些四等地及荒地,并不租赁质量好的土地。只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自己能整合这些荒地,然后进行改造,把它们合理利用起来,也让村民从中获利。
  对于一些想种地,不要租金的村民,刘举林也给出了“换地”的方案,拿出自己家甚至是二叔及亲戚家的好土地,给村民更换。
放弃单一传统作物 专种有机蔬菜和果树
  前武官村村委会主任孙永杰介绍,全村耕地面积有2200多亩,其中400多亩四等地流转到刘举林的农场。“一直以来,村里种植的农作物以花生、玉米、小麦为主。”孙永杰说,这些都是传统的作物,经济价值较小,而刘举林的家庭农场,将打破这种种植格局。
  刘举林介绍,距他们村五里地有一个村叫清明沟,这个村的有机蔬菜——清明沟西红柿远近闻名,作为一种生态农产品,受到很多游客青睐,甚至不少省外的游客都赶来采摘。
  邻村特色蔬菜的种植模式,也极大地触动了刘举林,在筹建家庭农场的那一刻,刘举林就认准要开办家庭农场,首先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山坡上种植有机果树,里面种植有机蔬菜。”刘举林说,同时,果树的种植要根据土壤成分的不同,尽可能实现多样化。
  对于祖祖辈辈生长在前武官村的村民来讲,也最为了解土地的特性,哪一块适合种植什么样的作物,村民们都了然于心。孙永杰说,比如山坡上的荒地,尽管土层薄,但适合种植樱桃,“以前也种植过,且长得很好。”
  刘举林说,在作物的选择上,不少市民还主动向他提供了很多种植方案。为了解决一些土层薄的问题,他也正准备采用换土的方法,将好土壤搬到荒地上,进行种植。“土层薄不是问题,关键在是否用心干,是否合理利用。”
  刘举林称,下一步,还将请一些专家对土壤检测,科学种植,预计还在农场内建一些科研机构,但这一切还需要慢慢规划。“预计三年后,会有质的突破。”
中老年妇女优先用 鼓励年轻人出去闯闯
  孙永杰介绍,前武官村有900多人口,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约有1/3的村民都外出打工。而家庭农场的建立,无疑给村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也会促进村内服务业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种植有机蔬菜、有机果树等劳动密集型的作物,农场内的劳动力又来自何处?专业性是否能有保障?都成为摆在刘举林眼前的问题。
  “农场正式运转之后,村里的每一位村民都可以到农场工作。”刘举林说,但在人群的选择上,他也有一个倾向,主要以中老年人或留守的家庭妇女为主。刘举林说,自他成立农场后,村里不少年轻人提出想在这儿工作,但他还是鼓励这些青壮年趁年轻先出去闯闯,“年轻人应该打拼一下,见见世面。”
  刘举林的父亲介绍,目前村内已有很多50多岁的妇女报名,要在农场内工作。对于这些村民,农场也会给予可观的工资。刘举林说,在农村,很多老人都闲不住,喜欢干活,如果老人愿意,家庭农场也会给他们留出合适的位置和工作,让这些老人在挣钱的同时,也能好好地养老。
包装产品打造品牌 逐渐覆盖市场网络
  家庭农产作为一个经营主体,拥有自己的农产品,采用哪种模式将这些农产品销售出去,成为刘举林以及很多关注此事的人考虑的问题。
  在同类农产品的产业链中,品牌化是企业发展的一把利剑。刘举林介绍,在有机蔬菜和果树方面,他将开展品牌化运营,为产品申请商标。在销售市场上,将采取从小到大,从内到外的模式,逐渐铺设、覆盖市场销售网络。
  在蔬菜果树的管理上,刘举林说也将加大质量管控,生态种植。“先在大棚内培育,将这些产品让一些专家和周边的市民品尝,在实验取得成功后,再逐步推向市场。”
  在国外,家庭农场尽管已经司空见惯,发展得很成熟,但刘举林认为,作为国内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也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需要在发展中慢慢摸索经验。
  在莱州市曙光家庭农场,有一处水库。据孙永杰介绍,这座水库是程郭镇最大的水库,位于莱州市水源的上游,水质非常好,曾经还有天鹅出现在此。利用这一水库,刘举林将在农场内开设垂钓等休闲项目。到时,还会搞一些特殊养殖,比如散养一些跑山鸡等。

规模化统一化管理 利于农产品的安全管控
  “相对于农业专业合作社,这种家庭农场的模式更为灵活。”谈到家庭农场一事,莱州市农业局综合科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莱州是个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在100万亩左右,农业专业合作社774家。
  这位工作人员称,他们也是刚刚得知莱州成立了烟台首家家庭农场,并对此事密切关注。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相对于散户的各自经营,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农作物的统一种植、统一用药施肥,而种植管理上的统一规范化,更利于对农产品安全的的管控,以及对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建立。
  莱州市程郭镇镇长尹善国介绍,全镇耕地面积在10多万亩,有70个村,1/3为丘陵,1/3为平原,1/3为山区。近年来,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很重视。
  “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兴事物。”尹善国介绍,这种模式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原来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而家庭农场的成立,有利于规模化经营,有利于产业化的发展。
  另外,在种植作物上,家庭农场更青睐于经济价值含量高的作物,有利于农业的增产增收。同时,村里有人将土地租出,拿到租金的同时,还可选择外出打工,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同时,也鼓励更多的人开办家庭农场。”尹善国介绍。
不要只看规模 要重效益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家庭农场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多人的议论。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在农村,有很多种植大户,承包租赁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农田,以家庭成员来经营,只不过,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这些算不算家庭农场呢?
  莱州市工商部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虽然鼓励家庭农场这种新模式。但在登记注册方面,目前并没有详细规定,对种植面积达到多大规模、注册资本多少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家庭农场作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也并非规模越大越好,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单纯地追求大规模,而更要注重比较利益和综合利益。
具体补贴政策暂未出台
  关于家庭农场,目前又有哪些优惠政策?记者了解到,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可一些详细的落地政策还没有出台。
  在办理家庭农场登记注册时,工商人员也是按照申请人的需求办理,先选择经济类型是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然后再按照对应的法规要求来进行办理。并免除了登记费、工本费等费用,全程跟踪指导。
  莱州市农业局综合科一位负责人介绍,对于一些种粮大户(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根据其基础设施投入的比例,会有一些补贴,但对于家庭农场,目前他们并未接到相关补贴政策。
  这位负责人称,如果家庭农场需要,他们都会给予技术指导,鼓励这种模式,积极协助家庭农场有机绿色食品的申报。
□相关链接 一周时间 烟台出了两个“农场主”
  3月15日,自莱州市程郭镇前武官村村民刘举林接过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成为烟台首位农场主以来。栖霞农民王建刚也完成了自己的“庄主梦”。
  3月22日上午9点30分,王建刚来到了栖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桃村工商所,从栖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注册局局长刘学忠手中接过了“栖霞市大泥湾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成为栖霞第一个农场主。
  王建刚说,他的农场包含40亩果园、菜地以及20亩荒山,种植了几乎所有市场上能够见得到的水果,从4月到10月,每10天就有一种水果上市。现在农场基本上实现了地下根部的生态化,用的都是生态肥,不施化肥。今后的目标就是地面上也实现生态化,全部喷洒生态农药。
  对于未来,王建刚也想好了。“在市里买商品房,然后开个大泥湾家庭农场直销店,让大家都能买到我家庭农场里产的水果和蔬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