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细密竹篾编织希望
本报见习记者李清
  • 2013年04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老牟在自家院子内熟练地编制着竹篮。   ◥时代在进步,竹筐的需求量减小,老牟也接一些装饰用竹编的活。他正在编制一个装饰灯罩。   ▼数十年竹编生涯在老牟的手上留下印记。            本报记者 刘涛 摄
  4月1日,在东港区小莲村,记者见到了牟均和老人家。已经74岁的他从事编筐这一行已经近60年了。由于手工收益有限,现在农村里编竹筐的人越来越少。后继无人是他目前最大的担忧。
  初春的下午,天气仍有一丝凉意。牟均和坐在庭院的马扎上,熟练地用刀将成根的竹段削成竹篾。狭窄的窗台上散放着刚刚削出的竹篾。一根竹子在他的手下经过锯、劈、削三道简单的工艺变成了20多条竹篾。
  牟均和介绍,将一根竹子削成又薄又细的竹篾是编筐的首道工序,但也最耗时。往往一根竹子变成竹篾要经过40分钟的加工,而这里也恰恰最容易被划伤。由于常年从事编筐,他的手指长时间处于弯曲用力的状态,导致手指关节处变得又粗又硬,没有办法完全伸开。
  他说,最近有山海天的商户订了10个竹筐。“他们说,编的筐是用来做灯罩用的。我还是第一次整这样的。”他说。
  待编了半晌,他量了一下直径,发现比客户要求的38厘米整整大了10厘米。不得已他只能将编上的竹篾拆开,重新测量编制。他一边编筐一边用手按压竹条以期能够尽量缩小筐口的直径。
  最后牟均和把竹篾削得更薄更细,才算完成任务。这种筐,他每天只能编一个。他说,每个筐卖50元,一个月可以编20个左右,挣千把块钱。
  “现在来订购竹筐的主要是渔民,用来装海鲜。”牟均和一边编筐一边介绍。原来订筐较多的蚕农大多用上了更加轻便便宜的塑料筐,竹编筐的市场渐渐变窄了。
  “现在老了,又没有别的手艺,做这一行勉强能养活我们老两口。年轻人做这个的不多了。”他点了一支烟,看看远方,又看看编了一半的竹篾,叹了口气继续忙活了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