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体育锻炼难破场地“瓶颈” |
济宁市教育、体育部门发出倡议,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 |
- 2013年04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济宁4月3日讯(记者 汪泷 通讯员 田志强) 阳春四月,又到了各中小学召开春季田径运动会的季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现在中小学生的体质水平明显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体育场地受限。面对这一窘境,济宁市体育局联合市教育局发放倡议书,通过创建“体育品牌工程”等行动,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2日早上9点,济宁市霍家街小学总校的春季运动会刚刚开始。因为该校五个年级、三个校区全部参加,这场运动会将持续两天。“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五个年级我们分别举行三场运动会。”该校校长李玲玲说。 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各校相继举办运动会,但体育老师却仍感不足。济宁市第十五中学的运动会3日上午在东校区举行,该校体育老师孟岩说,他教了14年体育,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的身高、体重提升明显,耐力却原地踏步。“十年前学生小升初,长跑成绩普遍不错。可现在学生身材要么偏胖、要么偏瘦,虽然个头比过去明显高了不少,长跑成绩却未见提升。” 济宁市体育局副局长邵波告诉记者,近几年体育部门一直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体质抽查,结果与目前全国的平均情况相当。“我们的学生体质已明显低于日本、韩国等国家。”在邵波看来,现在很多学校不敢开运动会、不敢军训,就是因为学生的体质不好,晕倒、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一情况,济宁市体育局联合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生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倡议书》,并着力在全市中小学实施“体育品牌工程”,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头条链接>> 体育锻炼 空间普遍受限 尽管城区中小学挖空心思增加体育锻炼项目,遵照“每天锻炼一小时”来执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校的体育锻炼空间严重不足。 霍小校长李玲玲告诉记者,霍小三个校区中,东校3000余人,总校2000人左右,黄家街校区近2000人,却只有总校一座塑胶操场,仅有160米长。而最大的东校区,室外运动场地仅有两座篮球场那么大。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十五中。十五中总校的操场只有250米长,篮球场都设立在操场上。操场上的体育设施十分拥挤,为了让学生们多一些锻炼的空间,学校还在操场南侧设置了一个四面的篮球场。该校校长李敬东告诉记者,总校面积仅有19亩,根本没有地方设置运动场地,“好在我们东校区不仅有300米的塑胶操场,还另有四座标准的塑胶篮球场。” “受城市高速发展影响,学校用地逐步缩小。”济宁市中区教体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曾做过统计,平均每年城区中小学招生增加1000人,相当于每两年就要建一所新学校。“受制于场地,城区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只能岔开时间段。” 学生锻炼意识 也较为薄弱 3日上午11点,十五中总校正在上体育课的几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平时虽然老师经常鼓励他们多出来跑跑,但大课间的空当他们还是想“赖”在教室,“下课出来玩还要上下楼,我们教室楼层高,跑一趟太累了。”更有不少学生直言“我比较‘宅’,周末在家不学习的时候也多是玩电脑。” 孩子自身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家长们的懈怠,也成为了学生们的体质逐年下降的推手。在霍小门外等着接孩子的家长杨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今年上三年级,平时因为忙于工作,她很少带儿子出去锻炼。“如果我没空,为了安全考虑,也不同意他自己出去玩。”在随访中记者发现,像杨女士这样想的家长不在少数。 不仅如此,周末的补习班也瓜分了学生们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很多学生家长看来,考上好大学比锻炼身体更重要。有些家长坦言,面对升学压力,不得不向学习低头,宁愿孩子少锻炼,身体弱一些。“体育锻炼什么时候都可以,不在乎一时。” 本报记者 汪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