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克杰(蓬莱市)
烟台某区殡仪馆700多个骨灰盒至少被亲人遗忘了一年多,有的骨灰已经有20多年无人祭扫,工作人员提醒亲属尽快认领。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当前社会中的后事处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我们应该多措并举、与时俱进,切实改变人们的殡葬传统,转变人们的祭奠思路,为安全、文明、高知的现代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可见,清明传统之久远。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清明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可动摇。同时,它又作为中国宗法社会秩序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维系社会秩序,增强家族认同感的重要作用。在充分认识清明节的实际意义之时,我们发现转变人们的清明节思路并非不可行。 首先,清明焚烧带来了安全隐患。据统计,每年清明祭祀,全国约发生大小火灾上千起,烧毁林木数百亩,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焚烧纸钱不仅污染空气,还破坏道路、板砖等市政设施,也加重了环卫工人的清扫负担。 其次,传统土葬占用了大量资源。传统土葬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和木材,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人人都要土葬的话,将会出现死人同活人争地的现象,这也将相对减少农民的住宅面积和耕地面积。另外,土葬所必须的棺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每副棺材要上好木材一个多立方米,而我国人口众多,总消耗量将是个庞大的数字。加上其他方面的木材消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因素将大大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状况。 再次,后事铺张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土葬的仪式烦琐,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比如挖坟、下葬、宴请答谢亲朋好友等。另外,由于人口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如果实行土葬,每逢清明,子孙后代为了祭祀先人,往往不远万里劳累奔波。 在一些人眼里,坟前烧纸被看作是落后、愚昧的陋俗。在此建议居民采取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等文明方式祭奠故人,表达追思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