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论捐款还是捐物,无论钱多钱少,无论高调低调
都是在做善事
文/本报记者秦国玲片/本报记者吴凡
  • 2013年04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捐赠墙”上有很多爱心人士没有留下姓名。
  在潍坊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无名氏”、“某先生”、“爱心人”这样的名字经常被提起,他们是一张张善良的面孔,是一双双温暖的大手,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不留姓名,不求回报。一份爱心,就是一颗爱和希望的种子,让这个城市越来越温暖。
每个人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话不多,捐完钱就走
  4月9日,本报报道《潍坊公布了535名特困生》的消息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咨询电话成了热门。
  11日上午11点,一位男士和一名女士来到惠民中心三楼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他们是一家单位的职工,看了报道后,单位组织捐款用于资助学生,想帮助四个学生。
  “单位一栏能空着么?”这名男士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电话咨询之后表示可以在只填“单位”两字。
  记者询问男士的工作单位和姓名时,他一个劲地摆手,“这些都是小事,不是大事,不用媒体宣传。”男士非常谦虚地说:“我们帮的也不多,挺不好意思的。”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王建国老师告诉记者,自从媒体报道后,大家的咨询电话和前来资助学生的爱心人士一下子多了起来。“捐款不留名的不少。少的百元,多的上万元,很多人都是捐后就离开,什么信息都不留。这真的是纯粹的爱心。值得每个人感动。”
  “到我们这里捐款,我们都要开发票。但许多爱心人士不愿意留下真名,有的只是写下姓氏,或是写下一个有意义的匿名,还有的只字未写,甚至捐赠完毕,转身就跑。”王建国说,“我们追出去也赶不上,最后只好写下‘先生’或‘女士’。”
  10日、11日两天,共有7名爱心人士捐款1.8万元,结对助学18名学生。其中,有4名爱心人士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有的甚至连姓都不愿透露。
  善款在增加,爱心在传递。“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可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话不多,捐完钱就走。”王建国说。记者翻开记录本,很多收据写的单位和名字都非常简单,有的一看就知道是化名。
  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位爱心人士的捐款额度和用途都会公布,他们还可以随时到资助中心翻看银行打款记录。据了解,从去年至今,共有46人次结对61名学生,资助金额达到60万余元。
捐赠者的唯一要求 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隐捐的流动性大、范围广,究竟有多少人在“隐捐”,慈善机构无法统计。像超市募捐箱里的每一笔捐赠,出租车匆匆而过的旅客,“隐捐”人,就在我们的身边。
  往超市募捐箱里面投每一毛钱的人,都是隐捐人。爱心车队司机李师傅这样说,“许多人都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了,老人跌倒了也不扶一下,可是我并不这么觉得,打车的乘客没有几个很富裕的,他们还是乐意奉献自己的爱心”。
  本报报道的白血病女孩李海迪,她坦言,自己从患病到现在,曾多次接受“隐捐”者的热心帮助。“有一些好心人直接汇款给我,却并未留下自己的姓名。”
  李海迪告诉记者,虽然她无从得知那些好心人的具体姓名,但感恩之心早已深埋心底。
  潍坊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全海认为,慈善捐赠本身,对绝大多数捐赠者来说,不包含任何利益的色彩,捐赠者的唯一要求是希望通过捐赠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了好事是留名还是匿名,这是爱心人士的一种选择。不过从慈善流程来讲,留名比不留名好。因为不留名,捐赠发票就无法送达,无法知晓捐助者的信息,无法联系到本人。对于受益者来说,他们特别希望知道是谁帮助了自己,认识雪中送炭的恩人。
  马全海说,“‘隐捐’者越来越多,说明潍坊人社会公益慈善意识的增长,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民众自发的慈善行动、组织,将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以朴实无华的行动,践行这自己的理念,也将吸引更多的人以更大的热情和资源,参与到慈善中来。”
  “这些让我们看到了潍坊慈善事业的强大生命力和美好前景,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道德脊梁。”马全海说,只要有爱心,无论捐款还是捐物,无论是钱多钱少,无论是高调还是低调,都是做善事,都是爱心的抒发。“隐捐”或将成为一种常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