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期“新农村新视界”系列专题报道带您走进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
聚焦朝阳之地 打造全新宁津
  • 2013年04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专刊记者 侯真珍
□通 讯 员 柳舒航
  荣成宁津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东南,北、东、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10余华里,陆域面积68平方公里。境内辖45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1个城镇居委会,共2.25万人口。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宁津街道按照“抓点连线带面成片”的工作思路,合理布局,坚持保护海草房文化遗产,聘请专业人士对新农村建设工程进行细致入微的科学规划,力争做到高标准、上档次、出精品,使各村的新农村建设得以有的放矢地快速推进。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街道目前已有20个村完成了新农村建设工作,2013年新确定的4个新农村建设村正在建设当中。
东墩村:奏响美丽乡村新乐章
  走进宁津街道东墩村,一幅幅宛如画卷的场景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文体广场上的文化长廊和别具一格的水上公园,久久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我们不禁被村民们所蕴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折服。
  据村民刘华介绍:为了搞好村里的综合环境整治,村“两委”的成员们可没少费心受累。正式开始前,村里就多次组织党员、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在整治的过程中,支部书记刘书联几乎每天都靠在施工一线,有时还亲自上阵操作机器,清理草堆。在修建村里的文体休闲园的时候,几经规划和修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的新型综合文体娱乐广场终于落成。
  为了充分利用村内的空闲地,村“两委”根据村内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发展经济苗木的产业规划,首期引进了6万多棵苗木,苗木成林后,既能用于观赏,美化村内环境,又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全村的努力付出没有白费,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东墩村被评为威海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村党支部书记刘书联也被评为威海市先进个人。聊起刚刚过去的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刘书联表示:成绩是过去的,近期我们准备利用多种形式,妥善解决村里大龄青年的楼房问题。
  东墩村的村民们仿佛听到,一曲和谐美丽乡村的新乐章即将奏响……
马栏耩:集体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马栏耩,一个宁静的海边小村,这里有着十里长滩,海蓝蓝、沙灿灿,这里不光风景美,而且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马栏耩村委会办公室,我们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尹强,据他介绍:自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马栏耩就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集体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目前村里的海带养殖场面积达四、五百亩,每年收入能达到70万元,村里的牡蛎养殖场面积也在三、四百亩左右,另外还有200亩的海参池子,再加上滩涂租赁的收入,每年集体收入至少也在百万元以上。这些集体财富不仅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改善了村内的硬件设施,比如在去年的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工作中投入的资金都是来源于强大的集体经济。
  对此村民尹诗发深有体会,他对记者说:“我们村的集体产业搞得这么好,我们每一位村民都是见证者。街灯亮了,点亮了民心;道路通了,拉通了感情。过年过节都有福利发放,连闭路费都是村里承担。村里的新农村建设也被威海、荣成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这样的生活很舒心。”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感情,表达出的是马栏耩村民的心声。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是一条光明的大道,带给广大农民的益处数不胜数。在这条道路的摸索前行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相信马栏耩的百姓们在集体富裕的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为发展集体产业经济、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做出积极的贡献。
东楮岛村:从历史文化名村到现代海洋牧场
  东楮岛位于宁津街道办事处最东端,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小渔村。凭借着村内极具特色、保存完整的海草民居建筑,该村先后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目录。
  在居委办公室,居委主任王本胜向我们介绍了关于村内海草房的情况:东楮岛村现存有海草房144户、650间,多数有百年以上历史,最早的距今有300多年历史。这些海草房成排联片,是体现胶东海滨民居特色、保存完整的海草房村落,也是国内难得的生态民居活标本。为了较好地保持村落建筑的“原汁原味”,东楮岛村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有关规定,在最大限度保持海草房原貌的前提下,对海草房采取“修旧如旧”的修缮措施,将东楮岛村建设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原生态渔村。
  祖先给东楮岛的百姓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今天的东楮岛人不满足于此,他们已经迈开了向海洋科技索取更多资源和财富的步伐。
  据东楮岛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军威介绍: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东楮岛成功争取两大科研站所入驻。一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设立的“楮岛海洋综合科学观测研究站”,二是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设立的“楮岛生态养殖研发基地”。同时,东楮岛还承接了省海洋厅投资2300多万元的海洋牧场项目,着力建设万亩海珍品增殖区,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采访结束时,漫步楮岛海边,我们能够感受到浩瀚无垠的大海蕴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回首看,一个小小的传统渔村,正日益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所前王家村:茶香四溢乐农家
  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记者一行前往宁津街道所前王家村的北和春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采访。该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先后吸引5个村208户农民参与种植良种茶园,种植面积达1100亩。
  “再过些天,到了四月下旬就可以采摘春茶了。”北和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经理王晓恩指着山坡上成排连片的茶树大棚向我们介绍。
  2007年,所前王家村新任党支部书记宁大永经过四处考察,结合区域坡地多、雾期长、适合茶叶生长的特点,决定上马茶叶种植产业。最初在村里推广种植茶叶时,很多村民不大认同,觉得还是种地比较稳成。宁大永挨家挨户做工作,首先发展村里的20多名党员成为了第一批茶农。2009年5月份,所前王家村12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正式注册成立了“北和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由集体统一经营和管理,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为了实现由农民到茶农的转变,解决好茶叶种植的技术难题,村里聘请了农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对茶叶从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进行全程指导。合作社还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占地1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无公害茶叶加工厂,注册了“北和春”茶叶商标,通过了茶叶生产的QS认证。
  2011年5月,第一锅北和春茶正式炒制成功,汲取了自然精华的北和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活,香气宜人,品尝着自己土地上长出的茶叶,村里的百姓们感觉分外甘甜。
  村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在宁大永的发展蓝图中,村里还将有更多更新的产业规划,目前村里正在建设一处以茶文化为主题,集休闲娱乐、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农家餐饮等于一体的农家乐景点,预计2013年可建成运营,相信所前王家村今后的发展,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和期待。
耩后杨家:追逐梦想和希望的庄户人
  一个仅有74户的小山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内环境从脏乱差到绿美净亮,村民们从过去的人心不稳到和谐相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外人很难相信这一切变化就发生在两年之间。
  2010年9月,年富力强的杨秉杰当选耩后杨家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杨秉杰就把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当做首要任务。耩后杨家村过去由于村内环境较差,垃圾遍地,一下雨就污水倒灌,污染了村里的唯一一口吃水井。杨秉杰筹资20多万元,重新选址,打出了一口大口井,并投资10多万元,新上了净化水设备,村民们终于喝上了甘甜纯净的饮用水。
  村内环境整治需要钱、发展集体产业经济需要钱,但村集体一穷二白。几年时间,杨秉杰跑遍了威海、荣成,从自己的社会关系及帮扶单位处跑来了帮扶资金。耩后杨家村不大,但环境整治的标准却不低,不仅硬化了村路,修建起了社区文化中心,新上了健身器材设施,还修整了村前河道,建起了绿化苗圃,累计投入达260多万元。
  村容村貌整洁了,杨秉杰等村委成员开始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奔忙起来,经过认真考察和论证,村里新上了占地10亩的苗圃,栽种龙柏、槐树等经济苗木,预计形成效益后每年可为村里带来20多万元收入。今年,村里又新上了占地50多亩的波尔山羊养殖基地,为了经营好这个养殖基地,杨秉杰查阅了无数资料,跑遍了有关部门,把能争取到的优惠全部争取到手,基地还没投产,销路已经找好了。村民杨秉富讲到新的村委班子时赞不绝口,“这是一帮干实事的人啊,村里就需要这样的领路人。”
  如今的耩后杨家村,村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但是在有梦想者的心中,要实现这些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因为他们深信,成功的希望就在他们脚下的每一步之中。
于家村:小渔村的华丽变身
  2003年以前,于家村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庄,几幢海草房,几条坑坑洼洼的土路,由于没有什么集体收入,村民也谈不上什么福利待遇,很多村民搬离了这个世代居住的小渔村外出谋生。
  2004年1月,在外工作多年的于天信回到于家村就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当时他面临的状况是一个仅有70多户村民、外欠40多万元外债的烂摊子,亲戚朋友们都劝他,不愁吃不愁穿,干嘛要去自找麻烦。但于天信却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
  上任伊始,于天信就着手解决村里的环境问题,以前从不求人的他亲自带领村两委成员到处筹措资金,外出“化缘”,硬化了村路,并在村南河上建起了一座水泥桥。整个环境整治过程中,村委成员事事都冲在第一线,不但改变了村民们对村两委成员的看法,更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几年下来,村里用于环境整治的投入达到200多万元,如今的于家村,早已经变成了绿美净亮的文明社区。
  于家村有一片100多亩的海洋养殖场,多年来一直以较低的价格外包给个人租用,租金收缴也不及时。于天信凭着多年的经验,看好了海上养殖的前景,他多次与承包人进行谈判,成功收回了海域的经营权,立刻上马了海带养殖项目。到了放海带苗的季节,村两委成员和养殖场的工人披星戴月,并肩劳作;收获的季节,大家天天都泡在养殖场。一年下来,村两委成员都累瘦了一圈,但海带养殖项目也为村集体带来了30多万元的收入,看着大家共同的努力终于变成了集体的财富,村民们都打心眼里倍感骄傲。
  据悉,为了更好地扩大养殖效益,养殖场又新上了栉孔扇贝等品种,预计村集体年收入能达到40多万元,除了正常的福利待遇外,村民们的农保、新农合、老年人补助、住房保险、电视收视费等都由集体负担。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原本在外工作的于家村人纷纷搬回了村里,原本仅有70多户的村子现在已增加到103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