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换个活法也挺好
跳水运动另类突围
  • 2013年04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跳水突然莫名其妙地火了。随着地方卫视的两档跳水真人秀节目强势推出,争议与喝彩接连不断。明星们哭鼻抹泪伤痕累累,观众的情绪也如同那泳池里的水花,被砸得纷飞四溅。
  有人说这节目太过恶俗,掺入了太多格调不高的作料。但凡事要讲个辩证法,一向优雅高尚的跳水运动,抛开“向后翻腾两周半”之类的专业术语之后,赫然成了一项平易近人的大众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竞技运动走向全民的一种突围,尽管方式有些另类。
“梦之队”甩开金牌包袱
  中国跳水,在竞技意义上已经成了绝对的世界第一。但在全民普及方面,却相对滞后。据中国游泳协会统计的数字,全国登记在册的专业跳水运动员不足1000人,能够参加顶级比赛的选手不足300人。当然,由于中国跳水领先世界的培训体系,虽然参与这项运动的人不多,但水准之高无出其右,天才苗子层出不穷。久而久之,人们把跳水看成了一项典型的贵族运动,“梦之队”似乎生就便是金牌的主人。
  如果一项运动仅仅是为了金牌而存在,那么注定将是曲高和寡的。但经过这场真人秀一折腾,很多人脑子里的印象发生了逆转,一下发现了跳水的有趣之处。怎样训练,怎样防护,怎样协调,从电视里便能略知一二。一场看似不正规的比赛,经过适当的包装,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有网友认为:“10枚、100枚奥运金牌,可能都没有这两次作秀在普通人中造成的影响大。”以娱乐的方式解读跳水,摆脱了跳水高高在上的神圣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拯救”了跳水,让这个项目找回了人气,接上了地气。
传递快乐是最高宗旨
  中国跳水队明星如云,但一直是“谈娱色变”。为了保证成绩,一直抵制运动员成为娱乐明星。当年跨界发展的田亮被赶出国家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一次,跳水项目如此主动地求变,以纯娱乐的方式寻求突破,正体现了现在体育圈内人士思维的变化。“唯金牌论”下对成绩的渴望,渐渐被大众需求所代替。
  向来以治军严厉著称的周继红,转变之大让人惊叹。她认为,娱乐化的跳水节目更能吸引观众,进而起到推广跳水的作用。参与节目的前奥运冠军田亮也曾公开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专业体育用快乐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这一次跳水的娱乐化包装,也给竞技体育项目寻求发展提供了一点启示。其实除了跳水之外,中国的其他几支奥运梦之队,一直在悄悄寻求着变革。比如此前国乒的“直通巴黎”选拔赛,羽毛球的“羽林争霸”比赛,明星们与球迷亲密互动。
  当然,娱乐与体育最终还是有区别的。明星跳水真人秀中,跳水或许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像一个一本正经的包装袋。但既然是娱乐,不必拿着竞技体育的尺子去衡量,在各路人气明星“千姿百态”的跳水动作中,传递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示范效应有待检验
  虽然周继红都对跳水娱乐化表示了认可,但业界对这种做法仍有顾虑。一位基层跳水教练说过,跳水的危险性比一般运动更大,运动员做动作是在3-10米的高空、无保护状态下完成的。另外跳水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神经系统类型要求很高,选材标准相当苛刻。所以,如今送孩子来练习跳水的家长逐年减少。娱乐也许能促进体育项目发展,但只可能治标,而不可能治本。
  更有人认为,由娱乐节目炮制的“跳水热”只能是短期的,就像兴奋剂一样。娱乐一把之后,若无根本性的变革,民众对跳水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跳水还是会重返寂寞。再说,两档节目虽然卖座,但真正关心跳水的人有多少值得推敲。部分观众更愿意抱着一种追星的态度,至于明星是在跳舞还是跳水,他们并不关心。
  对于这种观点,跳水真人秀的主持人黄健翔并不认同。他认为这个节目,就是想给观众传递一种信息,其实跳水是一项可以放低技术门槛、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人都可以玩乐的项目,只要参与其中,就会有进步,就会有收获。看完节目之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愿意尝试跳水这项运动。在他看来,服务于全民的“游戏性”跳水,与以追求成绩为主的“竞技性”跳水,远非一个概念。   本报记者 许恺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