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沿街叫卖到日均销售5万斤,邵丽霞——
将小馒头“蒸”出大事业
本报记者韩伟杰晋森通讯员马海滨
  • 2013年04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每一笼馒头蒸出,邵丽霞都仔细查看。晋森 摄
  下岗,摆摊,卖保险,做销售……在经历了事业的跌宕起伏后,从未蒸过馒头的邵丽霞和丈夫李文钵开始了蒸馒头、卖馒头的事业。从推车叫卖到每天5万斤的销量,邵丽霞用了两年零8个月的时间把“祥荷馒头”做成品牌,赢得口碑和财富的青睐,年营业额达到1700万。

几经创业失败 最终选择了蒸馒头
  只要时间允许,邵丽霞仍然会到市场上喊几声,为市场部的销售人员做个示范,教他们如何在3个半小时里卖出1000斤馒头。虽然摆摊卖衣服没有做出名堂,储藏室内现在还存着过时的衣服,但邵丽霞对自己卖馒头非常自
信。
  1995年从棉纺织厂下岗,邵丽霞揣着失业证,摆摊卖衣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摆摊,开店,邵丽霞把一万多元的本钱投入到服装生意上,几番周折后仅收回了2000元。收起没卖完的衣服,她开始学习卖保险。
  “卖了一年保险,然后又做了两年销售,也没赚到什么钱。2009年,和丈夫商量再做点啥,我们想到了去蒸馍卖。”虽然自己在家从未蒸过馒头,但她和丈夫李文钵都认为,现代家庭很少蒸馒头,而馒头小作坊不规范无规模,蒸馒头肯定有市场,于是筹集40万元建起标准化的馒头生产线。
  “刚开始我们就有一辆三轮车,每天蒸几百斤,一早六点就去沿街叫卖。”邵丽霞和丈夫摸索着蒸馒头,但馒头一直坚持使用传统酵头。“祥荷馒头,一元四个。”邵丽霞卖馒头有了固定的客户群,“祥荷”也逐渐成为老年人欢迎的馒头品牌。

宁愿自己赔本 不愿砸了馒头品牌
  邵丽霞觉得卖馒头有意思,而丈夫李文钵更喜欢拿馒头做实验。从蒸屉里随手拿起一个馒头,放在常温环境下,两个月后馒头变干了,变轻了,但不会霉变,李文钵知道,这就是用老酵蒸馒头的好处。“这样蒸出的馒头不含添加剂,都是小麦自然的原味,吃起来安全健康。”
  馒头做得好,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生产量从百斤增加到万斤,控制酵头成了难事。“蒸了半年多馒头,一直都把握的很好。但是有一天馒头刚出锅就闻到一股酸葡萄的味道,馒头蒸坏了。”一连几轮出来,馒头味道都不佳,第二天的馒头都已经预订出去,邵丽霞夫妇商量,这批馒头绝对不能上市场。
  “馒头蒸坏了不怕,但不能砸了品牌。虽然这两天就赔了3万多斤馒头,但保证馒头的优质更重要。”3万斤馒头没进市场,邵丽霞夫妇给每一位客户打电话说明情况。经过不断改良工艺,每天预订馒头的人越来越多,“馒头不能随便蒸”邵丽霞保证每天的生产量与需求量的差距维持在20斤左右,两年零8个月的时间,祥荷的馒头达到每天5万斤的销量,年营业额达到1700万。

看重企业责任 想建一所老年公寓
  临荷路旁占地33亩的新厂区正在建设中,邵丽霞和丈夫更是没有空闲停下来。智能化的馒头生产线,多样化的面食产品,覆盖更广的生产销售,邵丽霞希望把品牌做到更大更好,把祥荷馒头卖到全国。
  “我们做事业想法很简单,我想要的不是赚多少钱,让我最有成就感的是能把员工的工资按时发上,不拖欠一天。”邵丽霞成立的济宁亿佰(食品)商贸有限公司中,最年轻的员工也已40岁,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失业下岗人员。“我是下岗人员,也已经过了40岁,我知道40岁、50岁的人再就业的困难,而这部分人曾经接受过良好的公司管理,家庭负担也轻,给他们一个良好稳定的工作环境,他们就会非常满足。所以我们招聘时优先会考虑招聘他们。”  
  创业很艰辛,还要赚辛苦钱,邵丽霞偶尔也会抱怨,怎么选择了蒸馒头的事业。“其实只要把馒头产业做大了,一切都有了。政府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而我们不仅要把事业做好,更好承担起责任。”邵丽霞说,她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建一所公益性的老年公寓,“等我把老年公寓建好了,我的事业才算真正成功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