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障儿的母亲举债办起特校
为23名儿童提供悉心关怀,“八朵金花”撑起智障儿童一片天文/片本报记者张超
  • 2013年04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特教中心的大班课堂上,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
不顾家人反对 举债办起特校
  这23名孩子的校舍坐落于张庄村一栋两层小楼里,远远看去,校舍与民居没有什么不同,但里面与外界截然不同:十几米的走廊两侧贴满了孩子们的生活照,二楼有四间教室依次排开,大班、语言班到自理班,孩子们依据不同病情分到不同教室,接受相应课程与康复训练。
  “我是两个智障患儿的母亲,我希望让困难家庭的孩子享受到同龄人的生活。”谈及办校初衷,校长许婷说,由于早产缺氧,双胞胎儿子精神发育迟缓,辗转各地求医的道路上,许婷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打击,但也刺激了筹资办校的初衷。“我希望给孩子一个完全独立的环境,这样会助于他们的治疗。”许婷说。
  凭借多年来积攒的求医经验,顶着家人的反对声,许婷举债四万多元办起了这家特教中心,开始招聘老师,或许是自己的这份执着感动了身边人,从最初的一个人,到现在的8位全职老师,一路走来,许婷一直都很感激自己的团队。在他口中,这些与他朝夕相处的女人,既是同事,更是生活中的“好姐妹”。  在这些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老师之中,不少人其实有更好的去处,而一直坚持下来的的原因异常简单,“希望让这些特殊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是坚持的动力 
  22日的午餐过后,特教中心开始了个训课程,孩子们分在了不同教室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教师韩智力今天需要帮助四个孩子做简单的扔球,捡球动作。记者见到她时,一个简单的抛球动作,韩智力已经持续教了近一小时之久。 
  作为最早的一批员工,对于这些朝夕相处的孩子们,韩智力有着特殊的感情,尽管之前从未接触过特教行业,但对于幼师工作背景的韩智力而言,来此之前倒没有太多担心。
  韩智力遭受来自家庭前所未有的阻力,“家里不理解,但最主要的是自己,既然选择了就坚持下去,更何况还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韩智力说道,“小朱一直由我做康复,在其他老师那里又哭又闹,他只认我一个人,尽管这些孩子有智力缺陷,但是他们有‘心’,很多次都让我很感动。”话语间,韩智力眼眶有些湿润。在这些老师们眼中,孩子们细微的变化就是坚持下来的动力。
  现年22岁的齐新,负责大班孩子们的作业,来特教中心仅三天时间,“累是肯定的,但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就是觉得这些孩子更需要关怀和帮助,我会一直留下来,与这些孩子一同成长。”齐新说道。
  开发区张庄村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学校里只有23名学生,他们是智障儿。一年时间里,学校里的8位女老师悉心地照顾着这些儿童,举债办校,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希望能帮助更多 困难家庭的孩子
  为了维持学校运转,许婷招生定出了学费,但对于所有来此接受康复的孩子而言,却没有一人能全额交纳学费,有的甚至是免费在此接受康复训练,这无疑给许婷和这些老师增加了巨大的负担,但老师们却没有一人选择放弃,“哪怕再苦,也要继续维持下去,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没了学校,就丢了一切。”校长许婷说道。
  对于老师们而言,每一个来此接受康复训练的孩子们都有一个故事。在大班的语文课上,一个眉目清秀、看似正常的男孩闯入记者视野,许婷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他来自泰安,患有先天智力障碍,家中仅有母亲一人,而母亲仅靠每天清扫街道贴补家用,同时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婆,经过别人介绍,许婷将小林接到了特教中心,免费接受康复训练和学习,而像小林一样,在特教中心接受免费治疗的孩子,不只他一人,“像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家里没有能力给他做系统的康复训练,我们会尽力去帮助他们,我们不忍心看这些孩子没地方去。”许婷说道。   
  谈及未来,老师们表示,希望让这23名孩子感受到更多温暖,也想通过实际行动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同龄人的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