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楠楠
多年的病痛曾让刘杨体会到了绝望的滋味,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帮别人摆脱这种绝望。他张罗组建了滨医承光心社,发起成立烟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更多的人愿意捐器官,更多的人因此而获救。(本报5月8日B4版报道) 身为90后的大学生刘杨,在自己身体条件很不好的情况下,心中却怀揣着一个公益梦想,除了让人感动外,更多的还是敬佩。敬佩之余,不禁去想为什么一名重病大学生能有如此的胸怀和执着?我想正是因为他的痛苦经历,他的辛苦求医之路和强烈的求生渴望让他更深刻地理解病人那生的渴望和无助的绝望。 但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于器官捐献还不是很了解,器官捐献工作任重道远,很多人就是在等待合适器官的过程中死去。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可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移植。主要原因是器官捐献率极低。从2010年3月我国开展器官捐献试点以来,目前有19省、市、区加入试点,实现自愿捐献仅659例。 尽管医疗技术与时俱进,但我国人体器官捐赠体系,从硬件构建到价值观建立,一直停留在相当落后的阶段止步不前。2012年3月22日的“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总结会”上,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坦言,器官紧缺是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公民自愿捐献,死囚器官成了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 今年红十字会将在全国推广“器官捐献”和“器官合理有效分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已正式开展工作。有了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克服国人根深蒂固的“保留全尸”观念,提高公众捐献意愿,是推进器官捐献事业的重中之重。 虽然大多数人知道器官捐献,但对于哪些器官可以捐献,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捐献并不清楚。90后残疾大学生刘杨发起成立烟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在这里就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相对于其他人群,高校学生受死后全尸、入土为安等观念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加容易接受器官捐献。同时大学生能成为宣传员,推动更多人认同、理解并加入器官捐献事业。 器官移植,潜台词就是救人,这是一项公益事业,不应该只有大学生的身影,期待更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加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