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对孩子的爱,向社会延续”
——失独母亲逃离路上的挣扎和守望
  • 2013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邢振宇
  5月12日,母亲节。有这样一个群体,怕过这个节日,“躲”在角落里自我封闭、兀自悲伤,她们是失独母亲。她们,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失独后年龄太大,再次生育几无可能。
  丧子之痛,心灵上的创伤尚未平复,现实的忧患已经凸显:养老、就医,生活的困难超出了想象。母亲节前夕,记者走近这些失独母亲,倾听她们的心声,也希望能够寻求一种答案:该怎样呵护失独者的尊严?
害怕过节
逃离是另一种封闭

  “2013年1月27日中午12点零3分,那个叫了我十七年妈妈的孩子,他,走了……从那时起,我成了个没有孩子的妈妈。”文登母亲陈玲的爱儿网络日记曾打动数万网友,记录了患绝症儿子的分分秒秒。
  儿子因患脑部恶性肿瘤去世,她成了一位失独妈妈。
  在儿子去世后,陈玲几乎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从来不出门,也不与亲戚朋友往来。平时偶尔出去买点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她都要快点回家。“我害怕过节,尤其是母亲节。”陈玲说。
  和陈玲一样,对孩子的爱已成伤,这些失独母亲恐惧一切节日,更别提母亲节了。来自滨州的“枫叶”(网名)是一位年过五旬的失独母亲。五年前,她儿子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孩子走后,我就是怕过节,节日是我外出逃避的日子。”她犹如一叶扁舟孤身流浪。
  “枫叶”说,她保留部分衣物放在孩子的寝室里,孩子的照片随身携带陪伴她流浪,漂泊异乡,“在异乡可以逃避世俗的偏见和冷漠,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失独者,能和常人一样生活。”
  今年的母亲节,“枫叶”和她的老公,已经逃离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去千里之遥的海南,开始他们的“流浪”。
抱团取暖
奉献也是一种自救

  孩子走了,天伦之乐也一并消失了,很多失独者选择了“隐形”生活,成为一个“玻璃心”。
  有时候,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能安慰对方,才能让对方重新振作。“枫叶”对记者说,她现在只和失独朋友交流。
  “我不仅是一位母亲,还是妻子、女儿,父母和公婆已经年近70岁,我不能再让他们为我操心,担心受怕。”陈玲在亲人的关爱中变得坚强。她说,“伤心免不了的,生活还要继续。”
  记者发现,在失独群体中,这种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伤痛、实现自我救赎、争取重返社会的人数开始越来越多。来自潍坊的失独母亲陈红倡议组建了QQ群“抱团取暖”,失独者相互呵护相互抚慰。去年8月中旬,在潍坊一间简易的旅馆里,十几位失独者的聚会,相似的不幸让他们一相遇就像老朋友,彼此回忆着过去,抚慰对方的现在和将来。
  武汉失独母亲李铭兰注册成立了“连心家园”,专门吸纳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宗旨中有一条是“助人为乐”。“就是要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延续下去,向他人延续,向社会延续。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心里也会感受到阳光,这也是我们自己走出封闭状态的一个途径。”李铭兰说。
担心未来
养老是更现实的痛

  抱团取暖等成为不少失独者自我寻觅的养老方式——在这里,他们可获得精神层面的暂时慰藉。但在“养儿防老”的老话面前,失独者只有一声叹息:病了谁来管?谁来养老?谁来送终?
  采访中,这些不幸的人不断重复着说:“我们不怕死,怕老,怕病。”
  “我最担忧的是生病住院,如果需要做手术谁来签字?”来自滨州的房树春是一位失独者,已经60岁。他说,再就是没人照料,无人分担的高额医疗费和别人有孩子陪伴容易让失独者触景生情。
  养老、医疗、日常生活,成为陈红不敢想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支持计划生育的国策,也按照政策做了,现在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些人应该怎么办?”陈红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出台对失独者在养老、医疗方面的新政策。
  “政府客观公正地对待失独者,让我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集中与居家相结合的政府养老举措实施。”这是“枫叶”的最大心愿。

□延伸
安享晚年 如何更有尊严
  1980年9月25日,为争取在20世纪末把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时代的序幕由此拉开。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推算,我国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约为40人/10万人,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失独者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最年轻的也年过五旬,养老问题已刻不容缓。
  早在2001年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中明确规定,对于失独者,地方人民政府应给予必要的帮助。2007年我国出台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年满49周岁、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可以每人每月领取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记者了解到,广东省中山和佛山的失独老人每人每月可领800元,江西省的失独老人每人每月最高可获500元。
  “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建议设立政府失独家庭专项养老金,设立专业性的失独养老院。”山东省创新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录宝建议,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来解决他们老难所养、老难所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的“四难”问题。   (本报记者 邢振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