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莘县首个“家庭农场”试水期的探索与期盼
“最需要的是政策配套和支持”
文/片本报记者张超
  • 2013年05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8日,宁吉卫在农场打理果苗。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日,记者走进莘县第一家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莘县宁吉家庭农场,探访其背后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以及面临的困境。
土地流转>> 催生百亩集约苗木生产基地
  连日的细雨让通往农场的路泥泞难行,但农场主宁吉卫依旧像往常一样,穿梭于每株苗木之间,在他眼里,这片占地140多亩的“农场”,是自己的全部家当。
  8日清晨,记者如约见到莘县宁吉家庭农场的“创始人”宁吉卫,刚刚结束考察的他7日夜才赶回莘县老家。“走了一周,去三门峡考察苹果去了。”宁吉卫说。
  农场紧贴着村级公路,远远望去与两侧的基本农田没有两样。142亩土地被宁吉卫分割成三部分,东侧为20亩小麦,南侧为近20亩的法桐,主体预留的100多亩土地已种上了苹果树苗,株距间的土高高隆起,土层下的13000多方秸秆和地表的苜蓿是宁吉卫用来改良土质的方法。
  宁吉卫告诉记者,最初构想是经营一个规范化的果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土地,流转成了当时最大难题。全村近1700多户,外出务工的有两三百人,近3000亩的耕地出现了部分土地闲置。看准了机会,宁吉卫开始挨家挨户谈土地流转,通过村支书牵头,双方协商流转事宜,几亩土地往往要经过数天的交涉、谈判。
  “关键是意识问题,村民固守着田地,也不愿意外包。”这在宁吉卫看来,成了制约土地流转最为关键的因素。经过近四个月的辗转,宁吉卫终于签订了142.6亩的土地流转合同,租期20年,成了真正的农场主。

经营模式>> 打造高端果品订购之路
  江苏、烟台、衡水,近两年时间,宁吉卫来往于多个果品种植基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种植技术。7日夜刚返回莘县的宁吉卫,半年内已是第二次造访三门峡二仙坡苹果种植园,在那里,宁吉卫看到了发展之路。
  由于栖霞、三门峡等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岩层无形中增加了苹果的矿物质含量,口感较好,倍受市民喜爱。考虑到地缘差异,宁吉卫一直在摸索着创新与发展之路。“山区不利于机械化操作,运输都是大问题,这就是我们平原地区的优势,改良土壤,精细化种植,我们的果子质量不会比他们的差。”宁吉卫很有信心。
  农作物腐烂作用于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改良树形,通过人工大批量疏花疏果催生精品果实,成了宁吉卫未来1-2年内持续的工作。
  对于脚下的100亩苹果的销路,宁吉卫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这是一项长期投资,通过集约化的种植与管理,家庭农场的优势将日益凸显,大部分的农户长期以来形成了固有的小农意识,单纯的以市场交换为目的,而家庭农场的成立,将形成以规模化、集约化及商品化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高质量的产品也将销售对象从普通的市场、超市转移到企事业单位的订购上。
  在宁吉卫看来,家庭农场的出现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带给自身和农场职工可观的效益,也将刺激更多的土地承包大户转移视角。
发展之路>> 政策扶持成最迫切愿望
  宁吉卫告诉记者,现在仅在土地改良和苗木种植的初始阶段已经花费110万元,其中自己的70万元原始积蓄都已花光,还有近40万元的债务,而对于现阶段的农场,尽管已经有详细的打算,甚至是对果品的质量及销路都有了前瞻,但对于家庭农场的未来发展仍是在摸索之中。
  “随着果子的成熟,要建仓库,明年要铺设深灌,还要架设围栏。”一切都离不开资金投入,现在的宁吉卫在农场邻近村里租了一间砖房,农忙时就在这间十几平米的房子起居,外部的条件反而让宁吉卫对自己的这个农场更添信心。
  作为莘县第一个注册农场主,宁吉卫有欢喜,但更多的是期许。“我希望能尽快有相关政策落实。”宁吉卫坦言,今年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的家庭农场概念让身边不少人都心动了,但多数都是试探性的,亟待出台相关政策,因为固有的小农意识阻滞了一批有意愿申请的农户。
  多年来,宁吉卫一直致力于农业,搞养殖,卖饲料,始终没有离开过土地,借着国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流转的大趋势,火速注册了家庭农场。“这算摸着石头过河,路是新的,模式是新的,希望‘农场风’能够带给我们一些福音。”这句话也成了宁吉卫最为迫切的心声。
家庭农场 亟需配套政策
  作为今年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的“家庭农场”,从提出之际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作为农产新模式被逐渐推至一个特殊的位置。
  随着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高效利用闲置土地,创新土地流转新模式,形成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家庭农场”成为顺势而生的新型产物。
  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5家家庭农场分布在三个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现规模,但收益仍需时日,在先行的农场主眼中,家庭农场的成功注册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更夹带着对未来的期盼。
  采访中农场主宁吉卫告诉记者,经过近四个月的土地流转协商和购苗,已投入110万元,尽管对于收益和销路满怀信心,但现实的困境着实让他揪心不已:农场仍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但他已经没有闲置资金了。融资或相关扶持政策成为现在最迫切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包括专业大户、合作社及农场主在内的大规模土地使用者在农产过程中,土地流转与租金问题成为限制其发展的要因。
  近年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出现部分土地闲置甚至荒芜现象,土地流转使得此现象有望得到缓解,对于大规模土地的集约管理,产业化经营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尝试与探索,但对于这部分土地的产权上存在一定争议,受现行土地所有权问题所限,农户不具备土地的完全租赁和抵押等权利,更重要的是,流转土地的租用年限让部分农户的小农意识凸显,形成限制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原因。
  诚然,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达成土地的集约管理,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可行效益,但由于现行的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并不健全,农产新模式的配套政策还存在一定空白,以致带给试水期的这部分农户较大压力,使得相关政策的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及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新模式,带给农户们一股新风,是探索,更是创新,土地流转格局的新变化为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让这部分先行者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探索现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将是政府与农户间亟待携手解决的课题。 
       本报记者 张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