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守妇女
  • 2013年05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棉田劳作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妇女。 王明婧 摄
  的留守产业

  即便种棉花不挣钱,夏津的徐玉香一到节气也想着“该种棉花了”,和她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每到棉花种植和收获季节,棉地里常见的多是50多岁的妇女,种棉也成了这些留守人群的留守产业。
一到节气就去种棉
  5月10日,50多岁的徐玉香在德州市棉花机械化基地里用手小心地扒拉着土坷垃,露出下面的棉苗。这块67亩的棉花试验田今年设立,一切都在摸索当中,播种机将棉花种子打到两指深,棉苗钻不出来,徐玉香等人一个坑一个坑地将棉苗扒出来。她们都是夏津县双庙镇刘李庄及周边上了年纪的女工,忙的时候就来试验田打工,每天有30元钱收入。
  都说种棉累,徐玉香却觉得种粮食麻烦,“粮食要不断浇水,棉花不用常浇水。”现在播种有播种机、定苗有挪苗机,连喷药壶也用上了电的,“以前得用人力压,喷过一遍药以后,胳膊都是酸的。”对于之前的种棉工具,徐玉香充满回忆,也对现在十分知足。
  种棉花不如种粮收益多,徐玉香非常清楚。种一亩棉花,能拿到1800元钱,去除耕地、浇地钱,种子、化肥、薄膜、农药,徐玉香家中的10亩棉花地,一年收入不过万元。德州市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说,种棉比种粮每亩地少收入400多元,每亩种棉补贴也比种粮补贴少105元。夏津的水质盐碱化严重,棉花耐旱,对水质不挑剔,这是种棉的主要原因之一。
  “村里的老人,很少有种粮食的。”棉花才是传统经济,这是徐玉香的观念,也是老辈棉农的观念。如果水质变好,是否还愿意种棉花?徐玉香想了一想,“一到节气,就觉得该种棉花了,应该还种吧。”据刘李庄村支书刘兴芳说,全村有570亩地,去年仅3亩多粮田,其余的都是棉花地。
靠棉花养大的一代
  从懂事起,徐玉香就帮着父母种棉,从生产队到自家田地,大半辈子都与棉花息息相关,她见证了棉花的种植历程。在她早年的记忆里,每年4月和生产队的社员一起下田,一人在前挖坑,一人拿着装满棉种的篮子往坑里撒种子。大家说说笑笑,边聊天边干活。那时候家家户户在家种地,没有人外出打工。
  东李镇张官屯村的王保营全家靠地吃饭,虽然棉花市场不景气,还是留了几亩棉田。
  父亲已经不在,母亲因脑血栓在家静养,孩子还小,妻子在家照顾老弱,时不时地去地里打打下手。王保营的工作就是照看好这近20亩的土地,此外再无其他收入。不久前,王保营刚刚将前年和去年的棉花全部卖出,22亩地卖了不到3万块钱。
  行情不好,为了养家,王保营看价卖棉。价钱不合适,就存到空房里,等价格合适了再卖,但他攒了两屋子,价钱也没上去。今年,王保营首次缩小种棉面积,兼种红薯。据他说,一亩棉花挣1000多块钱,一亩红薯能挣4000多元。对此,王保营也很无奈,“谁愿意种别的,棉花经放。像红薯,过不了多久就坏了。”
  “那时候棉花两块多,人们还种得挺高兴。”王保营说,很难找到不种棉花的农民,他们这一代是靠棉花养大的。
种棉的多是中年人
  走进棉花地,不难发现,正在耕种的多是上了年纪的妇女。问起时,村民们便会给出相似的答案,“男人们和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徐玉香的丈夫靠拉下脚料赚钱,两个孩子都有固定工作,剩下她留家看地。妇女和老人种地,青壮年外出打工,几乎是全村人的生活模式。
  夏津棉花协会秘书处王安军说,从事棉花种植的多是老年和妇女,平均年龄55岁左右。县城发展快,纺织厂、棉纺厂等工厂吸引了一大批劳动力。村子也在发展,宋楼镇单提净厂就有四五十家,也吸引了不少劳动力。打工每个月能挣2000元钱,远比种地利益高。如果留体壮者看地种棉,相当于赔钱。
  马俊凯说,近年来每逢到收棉花的季节,经常遇到连绵雨,极大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2012年8月份的大雨,让棉花减产10%以上,有些低洼地带甚至绝产。
  劳动力转移、收入过低,种植面积减少成必然。2005年前,德州市棉花亩数在200万—300万亩之间。从2009年开始,棉花亩数减少速度加快。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为230万亩,2010年为155万亩,2011年为163万亩,2012年为130万亩,4年减少了100万亩。
  棉花面积的减产,对国内棉花市场产生极大影响。王安军说,国内棉企受成本影响,都愿意选择价格便宜的棉花。“他们的目的是打压中国棉,当国内不再产棉时,借机抬高价格卖给棉企。”王安军说,目前政府高价收购,低价卖给棉企应对。当务之急是实现棉花种植机械化,成规模后,进行统一管理。
棉花让他年营业额1个亿
  40多岁的李洪生,是夏津县新盛店镇大李庄村支书。从棉农到棉企老板,他将棉花产业做得有声有色,生意最好时,一年的营业额近一个亿。
  祖祖辈辈种棉,让李洪生对棉花行情了如指掌。刚接触棉花时,年轻气盛的他不甘心一辈子种棉。21世纪初,他在夏津县籽棉交易市场内一棉花加工厂找了份兼职。打工期间发现棉花加工厂的利润非常大,李洪生萌生了开厂的念头。
  2003年,他在村里建了一座200型棉花加工厂。李洪生将村民号召起来,实行存棉制度——棉农把棉花卖给加工厂,将钱存起来,需要时随时可支取。由于他出的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几分,棉农们都愿意将棉花卖给他。2008年,工厂发展为400型棉花加工厂,也正式命名为夏津县宏丰棉业有限公司。
  2008年,棉花收购价2.4元/斤,2011年涨至7.2元/斤,2012年降到4元/斤。棉价越高,利润被压缩到最低,李洪生的生意就越难做。据他回忆,价钱高的时候,一天单买籽棉就花了100多万。
  加工厂的发展离不开棉农的支持,这点李洪生心里清楚。工厂的流动资金上千万,李洪生没有贷款,这都是村民们信任他,把棉钱存到他这里的缘故。作为村支书,也作为棉厂老总,李洪生觉得肩上担着责任——让棉农多获点利。
  种棉不赚钱,是多数人的普遍意识。今年李洪生却破天荒地承包了七八百亩地种棉。“大面积播种,省人工、省成本。”这是李洪生的一个想法。每亩棉花的承包价是1000元,这和种棉的收益差不多,村民又可空出时间打工。一举两得,李洪生打算明年扩大承包面积。
  对于棉花走向,李洪生抱有很大希望。2012年,李洪生感觉夏津的棉花产业已经饱和,他在甘肃又租了个工厂,继续建棉花加工企业,他坚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棉花出路 到底在哪
  近年来,棉花收益少,不少棉农改种粮食或寻求其他生路。夏津县是产棉大县,今年种粮面积14年来首超棉花种植面积,比高峰期时少了20多万亩。种棉收入低,费事费人工,怎样才能为棉农带来最大利益,成了相关部门的难题。
  今年,由夏津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和县农业机械管理局联合主办,在双庙镇刘李庄开辟了67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准备对棉花种植时深松整地、铺膜播种、植保、采摘、棉杆处理都实现机械化,让棉农更方便地种棉。
  为了实现机械化,从播种开始,就将种子统一为76厘米间距,16厘米株距。“种了三个实验品种,鲁棉研37、鲁棉研38、美国岱字棉126。”夏津县棉花协会秘书处王安军介绍,往常种植的鲁棉研37,棉桃紧密,棉枝紧凑,吐絮集中,但棉桃较小。这次试验基地选用了三个品种,成熟期时观察棉花开放的程度,叶子是否适合采光,棉花吐绒率和棉籽成熟率,选出最适合机械化的棉花品种,来年大规模推广,逐渐实现规模化。
  在提高棉农收入方面,探求兼种模式。近年来,摸索出棉花和土豆间作,在棉田间种土豆,一亩地能增收2000元。还有棉麦两熟模式,6行小麦种一行棉花。再研发新品种,如生长周期短的棉花品种,可以让棉农收两季作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