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即墨凤凰村:
糯米砌石搭古巷百年老村盼重生
  • 2013年05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凤凰村,即墨一个小村落,良田围绕,居民淳朴。一大片距今已几百年的奇特建筑,矗立在平常的房舍中央,卓尔不群,昔日权贵之所成了寻常农家小院。随着社会发展,这批古建筑濒临消亡,保护开发的口号已提出多次,但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动”,凤凰村的村民不禁想问,凤凰涅在何时?
文/本报记者 周衍鹏 片/本报记者 吕璐
老街巷藏55处百年古建筑
  10日中午,记者驱车前往位于即墨的凤凰古村,进村之后,“鸡犬之声相闻”的诗句不禁涌上心头,凤凰村果真是一个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村子。“凤凰村其实和北面的北阡村原来是一个村子,村子里住的大部分都是房姓村民,祖先都是明朝时屯兵从云南迁来的,是隶属于明代雄崖所的八屯之一。”村支书介绍说,因为村子的南街有一座凤凰山,村子的南街才改名为凤凰村,而村子的北街仍叫北阡村。
  目前,村子里保留有55处清朝古建筑,全都集中在两条不起眼的小巷里。保留下来的清朝民居就矗立在平常的房舍中央,奇特的房舍街巷排列整齐,古巷的墙壁都是用石头堆砌而成。青石小巷、大木门、倚窗刺绣等经典画面,散落在村落间的清代古建筑内。“当年,能工巧匠们可以手工把不规则的石头打磨镶嵌,用糯米砌合得严丝合缝,这样才能最终砌出一面整齐的墙。”村支书自豪地说,这些墙在经历了几百年以后,依然完好如初,被村民称为“和谐墙”。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古老的村庄在明清时期曾出过太学生46人,七品以上官员28人,秀才更是数不胜数,曾一度被称为“秀才村”。这些人出息之后,回村修建了这批规模宏大的房子,风格大多仿照京城的房屋风格,但在1958年的时候,大批房子遭到损毁。
昔日权贵之所,今成寻常农家小院
  在这片民居里,还隐藏着一名清朝二品武将的大院。村支书带着记者来到凤凰村这户昔日权贵院落的人家中,据说,古时进门也颇有讲究,小孩只能走左边的偏门,大人才可以走右边的正门。院子讲究三进,也就是院子分为三部分,穿过前厅,走过中院,然后,才到客厅。但是,如今不同。主人似乎是为了生活方便,客厅中起了灶,锅碗瓢盆一应俱全,随意摆放,房梁被熏得漆黑。人间烟火,大概指的就是这个吧,管你昔日如何尊贵,今日平民怎么舒服怎么来。主人正在家悠闲地坐着喝茶,看见我们,连忙热情相迎。
  “你们看这房梁有何不同之处?”村支书出了道思考题。往上一看,没什么不同,一片漆黑,椽柱梁都黑的掉渣。看似平平常常的屋顶,其实另有玄机。还是同行者眼尖心细,提醒说屋顶没有瓦,而是一块块整齐的方砖。如若是平常的农村房屋,先架梁,后挂椽,铺以杂草或碎木板,再涂上泥巴,才能上瓦。然而,此处看不到杂草、碎木板、泥巴,却是一片片大小相同,四四方方的薄砖铺就,可见其做工精致。
  村支书说,官宦人家非常讲究,上瓦之前先铺层方砖,然后再另外架梁铺瓦,每道横梁皆由两根笔直的木头平行组成,不仅气派,而且雨季防漏效果特别好。在明朝,为了显示权力、身份,建筑都是分等级的。

古村在拆与不拆中纠结
  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凤凰古村的确蕴含巨大的旅游资源,但因古村建成早,目前连最基本的配套设施都没有,因此想要真正做到旅游开发,实际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据了解,凤凰村金口镇政府曾多次提出要严格保护这些古建筑,但政策提出的同时,却没有专项规划管理资金的扶持,也就基本成了一纸空文。再加上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维护,凤凰古村风貌特色丧失严重。在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两者共同作用下,凤凰古村的古建筑得不到及时的修缮,结构破损,房屋坍落,令人惋惜。另外,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古村旧有的居住环境也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和新的生活方式的需要,一些村民干脆在自己的地基上拆旧建新,盖起了新房,外面贴满了白色的面砖,或者马赛克,夹杂在传统街区中极为碍眼。
  “之前曾有很多人前来参观,说要保护开发,但都是‘只闻雷声大,不见雨滴下’。”村支书坦言,起初时村民都热情高涨,但随着一次次失望以后,现在已经不抱太大希望,甚至听到有人说要来投资的时候,心里会有一丝反感、排外的情绪。
他山之石
  作为齐鲁文化的见证和传承者的历史遗迹——周村古商城的开发保护经验,或许值得凤凰村学习借鉴。周村区委、区政府采取全国招标的方式,先后聘请北京达沃斯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等专业规划设计机构,编制完成《周村古商城保护开发规划》、《周村古商城旅游总体规划》、《周村古商城控制性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周村古商城分为保护区、控制区、过渡区三大区域,并对核心景区的环境容量进行科学测量,制定人员调控措施。
  在文物修复方面,按照国际上“就地保护、最少干预性、修旧如旧以及整体保护”的先进理念,调整原来杂乱无章的经营业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了景区5万平方米的建筑,以及魁星阁、大染坊、状元府等10个景点。所有施工项目都要经过严格的技术论证和项目报批制度,对建筑物的高度、色彩、材料,建筑物正面与屋顶建造方式的匹配,建筑面积与空间体积的均衡以及比例、位置关系等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从而保证了文物修复过程中的原真性。
  对于保护区的居民,采取房屋置换、资金补助等方式,合理迁出部分居民,但保留适当的居民继续生活,防止文化遗产保护过程的“人文空壳”现象。文物保护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旅游开发也迈上新台阶,成功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